目前全国最大的四会国际玉器城一景
四会玉器精品
四会玉器产业带旺了旅游发展,图为外地游客在四会玉器街选购玉器。
热闹兴旺的四会玉器天光墟市场
四会玉器街一角
在全球翡翠玉器工业版图上,广东四会市占据最大的份额,这里生产的翡翠产品占全国70%。
更神奇的是,四会不产一块玉,却创造了惊人的“四会速度”,成为“中国玉器之乡”。
四会有何魅力,能在短短几十年,吸引四面八方的客商来这里投资经营翡翠玉器?面对国内同行逼人的发展势头,四会靠什么去保持自己的龙头地位?
相比中华悠久的玉器历史文化,始于清末民初的四会玉器加工史并不长,但如今,玉已经成为了四会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也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清朝末年,不少宫廷的玉器匠人流落南方,将中华古老而精湛的玉器加工技艺带到了四会,随着“手工作坊”的出现,玉器加工业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以“星火燎原”之势自发而倔强地成长壮大。到上世纪80年代末,四会已有玉器加工户1000多家,年产值突破1亿。
四会的玉石加工95%都是以翡翠作原材料,而真正的翡翠,全世界只有缅甸才有。辗转千里而来的缅甸翡翠,在四会被雕琢成器。
四会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罗荣俭介绍,在广东的四大玉器市场(广州、四会、揭阳、平洲)中,只有四会生产全系列玉器产品,包括摆件、玩件、挂件、饰件等,高、中、低档品种齐全,款式多样。其中,玉器摆件占到全国的70%以上,玉器挂件、首饰也占据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并远销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广州、上海、北京等玉器销售市场,大部分的货源都是来自四会。
规模庞大的玉器加工业,是四会玉器产业的重头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四会玉器源源不断走向海内外的坚强后盾。据统计,四会现有各类玉器加工经营户4000多家,年加工玉璞7000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0亿元。
在这10万玉器大军中,土生土长的四会本地人,只有1/3。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外乡雕刻技师大量涌入四会以来,四会的玉器行业已逐渐形成了本地人、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阳人“三分天下”的格局。
“‘四会’之地名,就是取‘四水俱臻’之意,它意味着开放和兼容。四会人没有排外的陋习,能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四会市政府在发展玉器产业上,也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政策,绝不为外来户设置任何门槛。”四会市政府玉器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汉洲介绍说。
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让四会的玉器产业越发活跃,尤其是福建莆田、河南南阳人的到来,对四会玉器产业的提升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同为“玉器之乡”的南阳,在玉器加工领域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工艺水平十分精湛,特别是在山水、花鸟虫鱼等玉器摆件上自成一气,而福建莆田的木雕、石雕工艺在业界也颇为有名。两地的雕刻技师来到四会后,创造性地将木雕、石雕工艺的技术运用到玉器加工上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四会玉器的工艺水平,还让“摆件”这种中高档玉器产品成为四会玉器的主流产品之一。
原料上,借助缅甸优质的天然翡翠,人才上,借助外来玉器专业人才的智慧,四会玉器产业不断向“高、精、尖”发展,海纳百川的情怀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玉器产业,也成为了当地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支柱地位的富民产业。政府的关注,也让玉器产业长年以来“自生自灭”的自发式增长逐渐成为了历史。
为进一步扶持玉器行业做强做大,引导玉器行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行业化方向发展,四会市政府兴办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玉器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在位于四会城中心区黄金地段的四会大道上,玉器街、玉器城、天光墟、国际玉器城四大专业玉器交易市场一溜儿排开,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的各路玉器珠宝商来到这里,进行玉器交易。
通过向上下游拓展,四会市玉器产业形成了一个以玉器加工为核心,集上游采购、中游制造加工、下游批发销售、展示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2003年,四会被评为“中国玉器之乡”,2005年,又获得了“中华翡翠加工基地”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品牌,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玉器批发市场和玉器加工销售集散地。
不过,四会玉器产业虽然总体规模宏大,从者如云,但无论从企业、产品,还是从玉雕技师方面来看,目前还多是“星星”,缺乏“月亮”!
“四会的玉器加工,长期以来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玉雕大师也比较缺乏。”李汉洲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在四会目前10万的玉雕工艺人员中,仅有1人为“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而在行业内领军式的权威人物,更是寥寥无几。
毫无疑问,四会玉器已经走到了由量变转向质变的“临界点”。如何提升四会玉器产品的“质”,提升四会玉器在整个行业中的话语权,已经迫在眉睫。
对此,中华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会长钟永森的看法十分乐观。“对于本身不产一片玉的四会来说,能形成今天这么大的玉器产业规模,是相当不容易的。”钟永森说,“因此,‘先发展、后规范’之路是与四会特殊的产业背景相适应的,也是必须的,先把盘量提升,在规模的基础上来求质。”
正是在这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四会的玉器产业悄悄实现着“转身”。
如今,在四会的玉器市场上,越来越多与众不同、打破传统的“新面孔”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
不再只是龙凤呈祥、福禄寿、佛像……这些“新面孔”,以加注中国文化元素的简约线条与平面取代了繁复的写实,打破了玉器千百年来内容与形式甚少变化的习惯,“摩登”时尚的造型令人眼前一亮。在北京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评出的6件珠宝玉器类金奖作品中,四会占了4件,在第13届的10个金奖中,四会再占半壁江山。
“一块精美的玉石,在一位师傅的雕刻刀下,可能只换个成本价,但在另一位师傅的雕刻刀下,却可能升值百倍,这其中的差别在于创新。”四会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罗荣俭说,独特的创意正是玉石价值的“放大器”,而创新也正成为四会越来越多玉器加工者的共识。
“产品不上档次,利润空间就狭小。高端产品,不仅能为企业增加效益,更是塑造四会玉器品牌影响力最有力的手段。”四会玉器商会会长江军红表示。
高端产品如同“无声的广告”,让妈祖、玉鼎记、翠福等一大批四会玉器加工企业逐渐在业界声名鹊起。在商会和行业协会的组织下,企业开始带着作品“组团”走出去展销,几年来,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地。
其中,玉鼎记张森才的四件精品甚至将风头出到了国际最高规格的嘉德拍卖会上,而妈祖等实力雄厚的玉器企业,索性在北京等地建起了分店,“立地”进行推广。
四会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性也毫不逊色。从2004年开始,四会每年年底都会举办玉器文化节,以节为媒,来展示四会玉器的精品,提升四会玉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不断提升玉器从业者的品牌意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四会玉器,“摘桔赏玉”更成为了四会一条特色旅游路线。玉,带来了人流,也带动了商贸、旅游、酒店、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珠宝生产、消费大国,珠宝业越来越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玉器与其他珠宝首饰的结合也更加紧密,玉器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追玉’会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中华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会长钟永森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的玉器消费需求量翻了30倍!
中华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所做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珠宝玉器的市场规模已达到6000亿美元,而我国珠宝首饰销量去年刚刚突破1700亿,根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珠宝首饰销售额将超过2000亿元,其中翡翠玉石约400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中国珠宝玉器产业才刚刚起步,前景十分可观。”钟永森预测说,中国玉器产业至少还有20到30年的快速发展期,“未来15年,国内玉器产业将达到50倍增长,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珠宝品加工基础和消费中心。”
虽然国内玉器市场“蛋糕”诱人,但争食者也不少。不过,纵观国内玉器行业,各大玉器名城、玉器产业重地仍处于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而未到“战国”时期,这也是行业优胜劣汰、做大做强品牌产业的最佳时机。
对于后起之秀的四会来说,大浪淘沙下,“借机洗牌、主动发牌”,孕育了新的更大的希望。
“四会玉器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10万人以上的产业集群,虽然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其真正的发展也就10来年。能在短短几十年里超越那么多玉器古城,成为中国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和翡翠玉器批发市场,足见其发展潜力和后劲。”钟永森表示,他十分看好四会玉器产业的发展,四会的未来,应是“中国玉都”。
对于四会玉器产业未来发展,四会市市长陈清则提到新的高度,他表示,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四会,要借“中国玉器之乡”、“中华翡翠(玉器)加工基地”、“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这三大国字号品牌的效应,不断优化玉器市场环境,鼓励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管理水平,树立品牌,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扩大对外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向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拓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玉器产业链,打造四会翡翠玉器产业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