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翡翠玉石,中国风采

初探和田玉文化

日期:2008/09/27 来源:编辑:
文章TAG:

    四、和田玉的未来初探:

    作为资源类艺术品,和田玉的枯竭一直被和田玉界或文化界所津津乐道。和田玉文化毕竟不可能脱离其本身的物质属性。物质消灭,文化无从谈起。但笔者认为,和田玉的未来必然建立在对物质相对淡化,对文化内涵相对的强化基础上。

    几千年的和田玉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从没有停歇脚步。当代,和田玉物质极大丰富,却使得更多人忧思。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物质化和田玉造成和田玉文化的整体失衡。近几年,我们说玉贵,不是古玉贵、不是作品贵,是原料贵。和田玉进入寻常百姓家,本来是和田玉文化的一个发展契机,但却造就危机。这倒是值得每个和田玉从业者需要深思的。

    第一:制作者的局限。和田玉的制作加工,很大程度依赖需求者的喜好,在过去,对玉的喜好集中在王、官、文人、商等群体,其作品的定位与制作,相对简单,匠气在明确的文化性需求里被冲减了。但在现代,对玉喜好带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需求多样性,二是盲目性。这就导致制作者,在设计与加工时,无非两种选择,复古或一味创新,并将此两方面对立起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传承的良好结合无从体现;绝大多数制作者,对匠与大师的理解有很大偏差。继承中的创新,创新里的继承才是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其实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大禹治水”应该说是匠人所作,而不是宫廷大师所做,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呢?

    第二:市场的局限。作为商品化的和田玉与作为文化的和田玉最大的区别在于流动性。现在市场作品的流动性是基于金钱而流动的。这就必然导致文化性的缺失,在金钱衡量物质的时候,数量、质量会凌驾于艺术之上,和田玉的天人合一、儒家本位,根本无从谈起。同样100克的作品,如果评价的基准在于重量、皮色、品质、品种,那他同石油之类的物质财富就没有什么区别。当别人问我那个好的时候,我会说我的思路与设计理念,或说哪个我比较满意,绝少提重量、皮色、品质,但永远有买家询问这些,这就是市场的局限。

    第三:标准的局限。

    我们可以理解和田玉标准的出台,是国家对资源类产品的一种保护和责任。但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实际多少造成了整个和田玉界的物质导向、原料导向。至今我不太理解的是,和田玉界把籽料本身就当作和田玉文化的组成部分或重要部分,其实如上所述,和田玉文化的根本是雕饰与原料的结合,否则,如何谈天人合一呢?

    第四:文化氛围的局限。和田玉文化的泛文化特质,在另一方面会存在感受文化的成分,这种感受文化,就导致文化的不可确定性。这类比瓷器、红木、紫砂等就不难看出来。感受的好坏如果没有建立在基础的儒家思想里,其泛文化特质就被削弱与淡化。

    笔者认为,未来的和田玉市场必然需经历新的波动,未来的和田玉文化将有以下特点:

    1.物质极大丰富,开采的增加与制作水平的增加,和田玉制品将极大丰富,并呈现从形式到内容的极度丰富化。

    2.佳品的相对集中,一般作品的绝对分散。材质与制作相结合的作品,必然被对和田玉文化了解并有相应财富的人所获得,而且其流动性减弱。而作为普品的和田玉产品,在所谓和田玉浅薄文化的招引下,流动与普及性达到历史顶峰。

    3.复古风潮的再一次兴起,和田玉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部分,定期的复古风潮是社会发展的必需,特别是在现在中华文化的强势地位影响下,文化复兴的氛围必然导致和田玉文化的复古,这将是包括古玉与复古作品等的和田玉文化的全面复兴。

    4.籽料囤积现象消失。原生态的和田玉不是和田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普遍提高对玉文化理解的基础上,玉料的囤积将会消失,毕竟对玉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要求,也是将和田玉进行制作与加工。所谓的籽料文化是,原料囤积者与经营者的喧闹与一厢情愿而已。儒家思想框架内的和田玉文化,是琢磨的文化,是改变与保留的文化。籽料囤积必然会在和田玉文化的日益发展里轰然倒塌。

    5.中间商消失。作为和田玉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环节的中间商是现代和田玉利益链的特色之一,但随着对和田玉文化的进一步宣传与现代资讯、购买环境的改善,未来工作室方式将是和田玉市场的主流模式,中间商将会逐渐退出。当然,玉友之间的交流与买卖除外。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