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认为玉雕文化在继承传统时表现出的缺憾
和田玉是生命之石,是文化之石,但在继承传统的雕法工艺的时候,总表现出些许的缺憾。
(一)和田玉与青铜器
经过漫长的石器时代,慢慢演变为玉石时代,人们逐渐开始认识、认可、利用玉石,并把玉石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再到后来,人们把玉石分离出来,作为祭祀用品,用玉石与天地神灵沟通,成为精神的神器。这个时代的玉器多为抽象艺术。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在后来的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发展推动了玉石雕刻的发展,在传承中国文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在艺术的创造上留下了些许的缺憾。
首先,青铜器是金属铸造的冶炼艺术,而和田玉是心语神功的雕刻艺术,这是两条不同的艺术道路,虽然有交汇,但更多的还是差异。
其次,青铜器在原料上也与和田玉有着根本的区别。青铜器的金属质感与和田玉的自然质感是完全不同的,是不同的概念体现,在设计理念上也要依据材质的特性进行加工创作。和田玉雕作品一味地模仿青铜器制作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不能展现和田玉独特的美感和玉道的。
再次,青铜器的制作是可以循环往复使用材料的,而和田玉的雕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材料浪费了就不可挽回。所以,和田玉雕作品模仿青铜器皿的制作,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科学的。
老子云:“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和田玉之道不能是简单的模仿,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有独到的人生感悟和非凡的心灵境界,才能使玉的文化源远流长。
(二)和田玉的俏色
在光谱中,白色包含了色环上的全色。和田玉的本色是纯净的白色,包含万色,无色胜于有色,广博深远,意境悠长。我认为所有的皮色、俏色都是为它的本色所服务的,是为了能更好的凸显和田玉的本真,展现和田玉的生命美感,只可作为点缀修饰,万不可喧宾夺主,失了本色本真。
(三)和田玉的创新
和田玉的发展历经了原玉时代、神玉时代、王玉时代,每个不同时代的玉器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人文气象、社会状况,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由此玉文化才能经久不衰,延续发展。
当今,人类历史文明跨越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了科技、信息化时代,和田玉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求索;紧扣时代,不断创新。
创新,才能生命之树长青;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我们要勇于突破传统,在和田玉的艺术与技术创作方面不能再一味地厚古薄今,师法古人,要融入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光大传统,使之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
马学武大师作品 八环壶
三、我心目中的和田玉之道
和田玉的创作包涵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的层面。技术是形似的,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展现思想的手段;而艺术是神似的,是展现自我、凸显个性的表现,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是富含生命力的。作品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要通过作品反映作者的精神和理念,一件有思想的作品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规律的存在是不可违的,有的规律也许是你看不见的,但没有规律是万万不能,偌大的宇宙也摆脱不了规律的牵引。我心中的玉道正是遵循了这样一条规律,一条“三.七”比例的规律。
(一)和田玉雕的“三.七”比例
“三分形似,七分神似” 雕琢的真谛,不在于追求形象的完美和逼真,但必须在神态上出神入化,张扬生命的奇彩。这也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中“形为表、艺为趣、神为魂”的审美观。它将中庸文化中“和”的思想融入到玉雕的创作中,尊重玉石生命的和谐感,在点与面的交汇中,最大化展现玉石天然的美、灵秀的美、拙朴的美、粗旷的美。虽粗旷,却有形立;虽简约,却有情趣;虽点缀,却传神韵。
“三分皮色,七分玉体” 和田玉先有玉,后有皮,玉是体,皮是衣。和田玉的美主要蕴含在自身的“体”中,而不在皮色上,皮色只是和田玉籽料的标志,和它岁月感的体现,雕琢不可为了体现皮色美而损害和田玉的天然质感。皮色在作品中只能是陪衬与点缀,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本末倒置;玉为七,皮为三,赏玉质才是目的。
“三分细腻,七分流畅” 细腻的雕琢在玉体上只能占三分,多了会使作品“刀痕累累”、“体无完肤”。七分流畅的大线条是用动态、简约的手法,把和田玉的自然之美,动感之美、阳刚之美、生命感、年轻感表现出来,而又不伤害七分的天然玉体
“三分铺,七分主” 在雕琢上把握一个度,无论景还是物,在玉的整体面上,用三分做点缀衬托,。这里的“三”要为“七”服务。强调以玉为主体,雕为铺。大凡传世的好作品,多是“三分铺,七分主”的典型代表。
“三分眼,七分玉” 在玉雕中,打眼也同样大有讲究。眼打在什么位置,打多大,打多少,都直接关系到玉雕作品比例与完美。如果一件作品上打眼超过了作品体积的30%,那么就会损害和田玉的憨态之美,一件比例协调,重力均衡的玉雕作品才能体现玉雕作品的大气、意境、神韵,“琢”无痕而显生命力。
为什么要将比例定为“三七”呢?其原因主要有四:
1.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学领域发现了“三.七”分割法,而后美学家柏拉图将此比例称为黄金比例。“三.七”分体现了协调性、和谐性,蕴含着美学原理和思想。
2.根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化最大,躯体外形由于近似黄金而矩形变化最小,人体结构中肢体和躯干、五官比例都接近“三.七”分。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在应用到和田玉中雕刻也是如此。
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在一件作品中三分雕刻已能充分展现形象的东西,三分足以明天下,余下七分还要突出和田玉自身天然美感,传递更多“浑然天成”的东西。
4.和田玉材质的美是一种自然赋予它的朴素的生命之美,它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它的表现手段和雕刻手法,过多的雕琢会损害和田玉的本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