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欧泊钻石花形戒指
粉红欧泊耳坠
贵欧泊虽美但命运多舛
尽管中西方对欧泊的认识不同,但并不妨碍欧泊时时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因此,欧泊不仅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有着悠久的欣赏和利用历史,如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就出土了欧泊饰品,而且西方人也有爱慕和珍藏欧泊饰品的悠久传统。
在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用嫩绿色欧泊制成的手镯,还有乳白色欧泊制作的骨节状管饰。这些考古器物出土时,欧泊手镯位于死者右手腕的位置,欧泊管饰则在颈部右方,说明这里的欧泊管饰其实是一种殉葬的颈饰或项链。
欧泊饰品在西方至少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早在罗马帝国时代,欧泊的价值就已极高。众所周知,公元之初的古罗马学者普林尼(Pliny)把欧泊石描述为“红宝石的火焰色、紫水晶的亮紫色及绿宝石的海绿色,这些不同的色彩不可思议地联合在一起发光”。普林尼还记载:罗马帝国元老院的元老诺尼有一块非常漂亮的欧泊,他非常喜爱,即便当时的统治者安东尼胁迫他献出来,否则就将他流放。可他视宝如命,宁可选择苦难的流放,也不肯把欧泊交出。古罗马人称欧泊石为“丘比特之子”(Cupid Paederos),认为欧泊是希望和纯洁的象征,可预防佩戴它的主人得病。古希腊人认为拥有了欧泊就拥有了预见未来和预见灵光的力量。另外,阿拉伯人坚信欧泊石是从闪闪发光的宇宙苍穹中掉下来的,欧泊就是因此而获得神奇的色彩的。
欧泊虽在西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命运多舛。十九世纪时,欧泊的厄运来临了,缘由是沃尔特·斯科特的那部名叫《盖也斯顿(Geierstein)的安妮》的小说。这本书中的女主人公拥有一块能反映她种种情绪的欧泊石——她愤怒,欧泊石就闪烁着火红色;她死后,欧泊石立即“燃烧成苍白的灰色”。结果,有些人开始相信欧泊会带来不吉利,因此不再把它奉为至宝。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有很多知名人士,如维多利亚女王等,是十足的欧泊迷,这些人把欧泊石作为高雅的礼物相互赠送,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欧泊市场。
每每看到价格日益暴涨、可望而不可即的和田籽料时,我就想:曹雪芹先生当年写文学名篇《红楼梦》时,如果能像沃尔特·斯科特那样“当代一把”,在“通灵宝玉”上做点手脚,打破中华民族对玉文化的崇拜,说不准今天的籽料市场就不会这么火,爱玉者活得也就不这么累,君子就可以“锦衣而怀玉”而不用“褐衣而怀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