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一直号称自己是在萧条市道里更抗跌的商品,但在这一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也不免会感受阵阵寒意。《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一位投资商打电话给游艇公司,问能否取消他先前订购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游艇。而在英国,高级定制时装生产商哈迪·埃米斯正濒临破产,连锁超市廉价货品销量大增,麦当劳和经济型酒店生意好得出奇。
这些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景象,正在印证经济学家所总结的“土豆现象”:饥荒、大萧条来临时,土豆的需求和价格反倒上涨。因为“当需求和消费削减的时候,先削减的是奢侈品和高档产品,但必需品和物美价廉的产品需求反倒上升。”
近年被全球奢侈品集团极度看好的中国市场也难独善其身。有中国高端消费需求晴雨表之称的上海奢侈品展,今年似乎也少了很多往年的喧嚣,销售额远低于去年,展会上最昂贵的那条标价700万元人民币的钻石项链更是无人问津。
富豪们财富大缩水,刚刚有了点闲钱的中产们感觉也好不到哪儿去——资产越多意味着贬值的部分越多。这两个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群体无需盯紧荷包过日子,但是消费降级却是免不了的事实。在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预期中,人们的消费变得更为保守,或者说是更为理性,大手大脚购置一些非必需品的日子正在远离。
奢侈品行业也在主动求变。在刚刚过去的米兰、巴黎时装周上,那些之前奢华或前卫到不可收拾地步的服装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更趋保守和经典的服装、配饰设计和颜色运用,因为这类服装经得住潮流的冲击,可以多穿个三年五载。时尚观察家指出,这种“投资型时装”的出现正是奢侈品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尴尬与慌乱的反映。
在深圳的西武,奢侈品牌们依然摆着高高的架子,丝毫没有放下身价打折促销的迹象。但在国外,各大一线奢侈品牌已经耐不住冷寞,悄然在官方网站上推出折扣活动,如很少打折的国际知名品牌Mayle开始将早秋系列打出6折优惠。此外,Chanel、Gucci、Fendi、Prada等国际一线大牌的联合品牌样品也以低至3折的价格出售。
不过以笔者日前在上海恒隆广场所见,LV的专卖店依然算得上是人头涌涌,店员“现金还是刷卡”的问话不绝于耳。这个一望而知的奢侈品牌,对于喜欢炫耀性消费的国人仍然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许就有人觉得,在人人都有意节衣缩食的时节里奢侈品的亮光才够炫目呢!不过那点亮光传递的是寒意还是暖意,不同处境的人还真是有不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