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朗格历史的一天
25年前柏林墙倒下,朗格员工仍然历历在目。
1989年11月9日彻底改变了朗格的命运。柏林墙的倒下让瓦尔特·朗格(Walter Lange)得以复兴当年被迫中断的家族产业。朗格从未想过,有天能在家乡格拉苏蒂镇东山再起,完成一项特别任务--重振萨克森(Saxon)的高级制表业。昔日与朗格并肩的人,在今天再度见证历史时刻的来临。
相隔五年的两张照片:前者摄于1989年11月9日,人群在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前的柏林墙上,庆祝城门重开;后者摄于1994年10月24日,朗格在德累斯顿皇宫内推出萨克森高级制表新时代的首个腕表系列。
柏林墙的倒下标志着一场政治角力的完结,尽管格拉苏蒂镇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但这个位于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南端的小镇,在1989年11月9日依然清楚感受到震撼。
当时负责财务会计的安耐特·思娜(Annett Cellar)是朗格公司重建后的首批员工之一,当年她在电视机前紧张地追踪着事态的发展。她忆述,当记者问及旅行自由的新规则何时生效,一名疲惫的公务员答道“即时生效”的那一刻,她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好友接二连三的来电,让她肯定这是事实。她说:“我们简直难以相信。”制表师乌苏拉·格勒特(Ursula Göhlert)同样感到震惊。她表示:“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个新开端。而在被围墙隔成两个世界的柏林,人们曾更为切实的感受到国家的分裂。”
东西德的人民在困惑与喜悦之下重聚。现于客户服务部工作的古德·帕尔(Gudrun Pahl)则从西方角度了解这场风波。当看到群众蜂拥而上跨越边界的照片,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事件的始末。在销售部工作的布丽塔·巴鲁克(Britta Bäurich)就像大部分人一样,透过新闻得知围墙倒下的消息后,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兴奋之情也不免夹杂着怀疑。测试实验室主管克里斯托夫·史卢斯基(Christoph Schlencker)回想道:“当时,我们还担心城门会再次关闭。几天后,事情才变得明朗化:城门真的重开了。”
早期的朗格员工,从上至下依次为:赫尔穆特·格耶、安耐特·思娜和克里斯托夫·史卢斯基。
许多人在旅行自由后立刻前往西部的柏林、慕尼黑和斯图加特,或是探望久别的亲人。但很快问题便出现了:下一步该怎么办?设计工程师赫尔穆特·格耶(Helmut Geyer)把目光放于衰落的格拉苏蒂镇制表业。自一九七十年代末,前国营制表厂一直只生产石英腕表,但在市场经济下,这些产品毫无竞争力。现任朗格熔蚀中心主管的贝尼托·卢卡斯(Benito Lukas)说:“当时的裁员浪潮一个接一个。”他是首批牺牲者之一,因为他还年轻,而且尚未成家。其他几名员工,包括乌苏拉·格勒特在内,当时也是闲着没事干。
当瓦尔特·朗格表示打算再度在格拉苏蒂镇制作腕表,并为新表厂招聘员工时,消息不胫而走。朗格的名字在这里依然有着特殊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品牌在区内具有悠久历史和极高声望,更重要的是,在瓦尔特·朗格被迫逃往西德后,他一直设法与家乡萨克森的居民保持联络。安耐特·思娜的祖父昔日为朗格制作怀表机芯,所以在收到消息后,他希望孙女能够申请于新的朗格公司工作。至于赫尔穆特·格耶则为能够再次设计复杂机械腕表而回归。乌苏拉·格勒特也在丈夫鼓励下应征,尽管她最初对自己能否满足企业的严格要求抱有怀疑。
由于东德的训练一直侧重于手工技艺,所以朗格的新员工均拥有良好的机械腕表知识。然而,要在这个新联邦国制作定价超过10,000马克的腕表,他们一时之间无法完全适应。所以,第一步便是让员工前往瑞士,在姊妹公司IWC万国表接受在职培训,了解高级制表的特别要求。这包括精湛的雕刻和装饰技术以及电脑辅助设计。但最重要的是,瓦尔特·朗格的业务伙伴君特·布吕莱恩(Günter Blümlein),凭着超卓远见说服了这群萨克森制表先驱发挥大胆的设计理念,并鼓励他们全情投入这个独特计划之中。
在柏林墙倒下前,人们对时间的记忆阴霾密布。首座朗格大楼在翻新前也是一片萧条。这里正是1991年时,首批女制表师制作腕表的地方。
培训归来后,他们不得不再次面对残酷的现实。当时的格拉苏蒂镇欠缺工作设备,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起初设计办公室只有一个电脑辅助设计工作站,赫尔穆特·格耶需与同事安内格雷特·弗莱舍(Annegret Fleischer)轮班工作。品牌的首个计划是制作LANGE1。由于一开始便决定采用不对称的表盘设计以及瞩目的大日历显示,所以研发相匹配的机芯成为两名设计师的任务。然而,新型大日历显示的设计原理殊不简单。装置必须通过数种方法的测试,方能可靠运作。与此同时,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需要暂停首个腕表机芯的设计工作,亲自用尺量度新房间的尺寸。这是由于这座曾经出产过Strasser&Rhode精密摆钟的历史建筑并没有留下任何建筑平面图,而这座大楼亦须加以调整,才能符合最新的建筑要求。
最初这里也没有供暖系统。在冬天,员工要从家中带来石蜡加热器取暖。但旧有的电路系统不时会因电量过重导致保险丝烧掉。尽管在创业阶段困难重重,大家优秀的专业精神和深厚的知识基础很快便发挥作用。在短短四年间,首个传奇朗格腕表系列正式面世。在这个盛极一时的制表重镇内,每件作品都标志着新时代的开端。
瓦尔特·朗格于1994年10月24日与当代朗格首批四款腕表作品合影。其中LANGE 1使朗格一举成名。
1994年10月24日是具有决定性的一天。首批四款腕表LANGE1、SAXONIA、ARKADE和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要面对专业记者和特许经营商的严格检验。这场发布会经过多次彩排,一丝不苟,尽善尽美。一切皆准备就绪,尽在掌握之中,唯有外界的反应无法预计。最终,123枚腕表在几分钟内销售一空,最后三枚更要抽签决定。在这场重要发布会的门外,朗格员工们正急切等待结果,当听到“腕表全数售出”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大家都不禁舒了一口气。
乌苏拉·格勒特说:“那感觉美妙极了。”当晚,安耐特·思娜和布丽塔·巴鲁克同坐,一起填写首批账单。
如此傲人的成绩,是大家所意料不及的。这些手工制作的朗格腕表瞬即让收藏家和爱好者赞不绝口、声誉远播。当日寥寥数人的团队,至今已发展成一家跨国公司,业务遍布62个国家。此四款新时代腕表,亦造就出5个非凡的腕表系列,表款超过70个。这个成功故事使朗格成为不少腕表公司的楷模。今年庆祝90岁生辰的瓦尔特·朗格总结:“让我最心满意足的是,能够亲自见证格拉苏蒂镇再次成为德国制表业的中心。” 而瓦尔特·朗格与所有朗格员工都坚信的是:“只要我们的制表师坚持打造世上最优秀的腕表,朗格定能走得更高更远。”
关于朗格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Ferdinand A. Lange)于1845年创立自己的制表厂时,同时亦为萨克森的制表业奠下基石。他所制作的精准怀表依然备受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追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朗格的百年基业遭遇东德政权的充公没收。创办人的曾孙瓦尔特·朗格(Walter Lange)把握机遇,于1990年开始朗格复兴之路。时至今日,朗格每年仅出品数千枚代表最高质量的金质或铂金950腕表。全部搭载由人手精心修饰并组装的独家机芯。在20年内,朗格研发出49款表厂自制机芯,雄踞世界高级腕表品牌的领导地位。品牌成果丰硕,推出了不同的创新计时工具,如在一般腕表中配备首款大日历显示的LANGE 1,以及具有清晰易读、精准跳字装置的LANGE ZEITWERK。而这两款腕表亦已成为朗格的标志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