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珠宝标识混乱成通病

日期:2013/01/23 来源:编辑:gali
文章TAG:

珠宝标识混乱成通病

珠宝标识混乱成通病

珠宝标识混乱成通病

珠宝标识混乱成通病

日前,广州市工商局发布了流通领域珠宝玉石钻石贵金属商品质量监测情况,共有62款商品被判定为核查总体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2.3%,其中包括周六福珠宝10余款饰品、香港中国黄金4款,山东黄金1款等等,施华洛世奇2012年也有两个批次产品上榜。本次抽查结果显示,“缺斤短两”的现象比以往有所减少,但标签及其他标识物不合格现象仍然极为普遍。而记者近日调查亦发现,目前珠宝行业中依然存在标识混乱的现象,有的甚至混淆、杜撰珠宝玉石和贵金属名称,误导忽悠消费者。

珠宝标识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

据悉,本次共抽检了171家产品质量负责单位的278款商品,其中镶嵌珠宝玉石商品111款、未镶嵌珠宝玉石商品20款、素金商品105款、镶嵌钻石商品42款。经检测,有62款商品被判定为核查总体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2.3%。广州市工商局将对销售不合格商品的经营业户依据《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同时督促全市经销企业做好同厂同品牌同规格不合格商品的下架退市工作,对于拒不履行退市的经销企业将依法予以查处。

“不合格率为22.3%,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接触的珠宝首饰中,每四件中就有一件不合格。而且上榜的多是些知名企业,情何以堪!在白云区万达广场逛街的小梁如此感叹。说起珠宝首饰的标签,在某家银行上班的白领冯女士对记者说:“眼花缭乱的标识、五花八门的标签、莫衷一是的说法,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消费者在多数情况下只得听销售人员‘忽悠’。”

记者近日走访市场调查也发现,铂金、白金、钯金、翡翠、玉石……市面上的贵金属、珠宝首饰品种繁多、款式各异,随着饰品新加工工艺的发展,饰品所用主石和配饰的材料也越来越复杂,珠宝行业中标识混乱现象日益频繁。有的商家不标注珠宝玉石名称,有的仅标注行业内不规范的商业俗称,有的甚至混淆杜撰珠宝玉石和贵金属名称。比如铂金和钯金外观相近,但价格差距很大,两者的元素符号分别为Pt和Pd,不法零售商偷梁换柱,消费者稍一走眼就有可能被忽悠。诸如将“合成立方氧化锆”标示为“锆石”、“翡翠”标示为“玉”等行为,更是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

近年来还出现了在同一个贵金属饰品中应用了多种贵金属的新工艺首饰,而少数不法商家混淆概念,只在标签上标注出了其中价格最贵的,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从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就2011年和2012年的情况来看,虽然相关执法部门对此进行了多次的整顿,但情况依然没有好转,珠宝业市场规范可谓任重而道远。

企业不重视标识,部分厂商唯利是图

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相关人员认为,产品标识是生产者、经销者传递产品信息和说明有关问题的信息桥梁,标识不规范,这主要是由于珠宝企业普遍不重视,对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缺乏基本的认知。业内人士林先生则表示,珠宝行业出现产品的质量问题,与行业急速扩张以及经营成本上涨不无关系。

据介绍,近几年珠宝企业大肆进行“圈地运动”,很多都以加盟的形式招商扩店,一些长久混迹于珠宝行业的加盟商也逐步与部分代工厂建立合作关系,或者通过中间商借用加盟的品牌平台,私下向代工厂下订单获得廉价的货源,获取高额的渠道收益。虽然大品牌会对加盟商进行管理,但操作空间依然很大,期间有一个环节管理跟不上,就容易出现问题。为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一些生产企业不惜打价格战、甚至以次充好来追逐利润,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有关专家指出,市场出现的产品标识与实际不符,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次充好牟取暴利,二是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以假乱真赚取非法利润。比如石榴石标称为天然红宝石,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等。

事实上,国家强制性标准GB11887-2002早已对印记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印记内容应包括厂家代号、纯度、材料以及镶钻首饰主钻石(0.10克拉以上)的质量。生产企业如果不标明自己的企业印记,那么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后就无法追溯出生产源头。分析人士指出,珠宝贵金属标识不明,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但长此以往企业信誉受损,最终受伤害的将是整个行业。有关专家就此提醒消费者,购买时仔细查看商品的合格证,注意核对检验证明(鉴定证书或检验报告等)的内容与商品标签的一致性,以及检验证明中的检验结论与自己购买首饰时的要求是否一致,检测项目是否齐全等等,必要时应先委托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后再购买。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