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和田玉市场似乎也感受到些许凉意,但也仅仅表现为成交量有所减少,价格却未见明显松动。与此同时,人们对高端白玉的追捧却依旧疯狂,有时甚至达到了“不计血本”的地步。尤其是带靓丽皮色、玉质达到或者接近羊脂级的籽料,更是只恐无货不惧价高。
清 青玉鸳鸯摆件
去年11月底得到一消息:新疆和田玉交易中心成交了一块小小的红皮白玉籽料,重量仅59克,看上去还有一道裂纹,最终的成交价竟然高达150万人民币,以克论的单价超过2.5万元!
这还仅仅是尚未经过任何雕琢的原石,要是名家名品,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老玉件,其价值该得几何?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12月6日,乾隆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拍出1.61亿元的天价,圈内圈外一片啧啧之声。太上皇帝圆玺我印象十分深刻:2007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这枚圆玺以4625万港元成交;到了2010年4月,又有消息传出,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这枚玉玺的成交价翻了一番还多,以9586万港成交;这次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成交价一下子越过了亿元大关,而且1.61亿元的价格在2010年的基础上又接近翻番了!看来,明清玉,尤其是堪称中国古代琢玉技术“珠穆朗玛峰”的乾隆玉器,在爱玉者的心目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工艺水平高,所选玉材也大多是被称为国玉的和田玉,玉质也多是上乘之选,人们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是人们共同追求的“大众情人”,其价位也势必水涨船高。这些年来,明清玉尤其是乾隆玉器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对其投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者也越来越多。在深圳,古玩城董事长卓少东就拥有明清玉器多达数万件,并建有自己的私人玉文化博物馆卓玉馆,被称为国内明清玉收藏第一大家。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卓少东最初的明清玉收藏不仅不能“免俗”地买到赝品,金额甚至达到数百万之巨。很多初学者碰到这一“瓶颈”大都知难而退了,偏偏卓少东反而加大投入,在感动了海内外玉器收藏家纷纷为其提供货源的同时,其藏品也逐渐令白玉收藏界为之瞠目……
这位“大家”的收藏经历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对爱玉者也是一种启发。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有他那样的实力,尤其是在白玉特别是明清玉价格“飞天”的今天,想简单地复制“卓氏经验”恐怕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真古玉难觅且价高,很多人便想到了一条“捷径”:仿!有的地方(如安徽蚌埠)仿古玉器的制作甚至已形成产业链,主要以仿制高古玉为主,其中一些高仿产品时常令专家也打眼。但高古玉的材质多为岫玉,喜欢和田玉的爱玉者往往对其“无视”,于是乎,以苏州为龙头的和田玉仿古件产业也越来越兴旺,尤其是一些名家作品,即使不披明清玉的“虎皮”也颇受追捧,身价不菲。
艺术品投资高热不退,难怪即使对这些东西一窍不通的人也跃跃欲试,而拿不出那么多钱的爱玉者心存仿制之念也就不难理解了:找一块相似的料子“照葫芦画瓢”,自己制造一个“太上皇帝”玉玺,管他卖也好收藏也罢,即使明知是仿品也有巨大的价值不是?
龙年春节前后接到好几个电话,无一例外都是打听有没有“圆柱形的、带枣红皮的白玉籽料”,一时间感觉有些奇怪,尤其其中一位咨询者并不是“道”中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对和田玉有一丝一毫的兴趣。突然想起身价1.61亿元的“太上皇帝”圆玺,反问其中一位咨询玉料的朋友,他坦率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花几万元买一块相似的料子,找苏州名家仿一枚以供自己把玩。用他的话说,人家花1.61亿买这样一件东西,自己哪怕花16.1万仿制一件,在手里把玩的感觉难道会不一样?再说,材质、工艺都到位了,升值也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有人愿意出高价求让,转出去就是了。既可玩可藏,有保值增值,何乐不为?
这位朋友的算盘不可谓不精。联想到我自己的收藏中原石居多,玉器却很少,古玉更是一个空白,现在是不是也到了该开开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