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深圳珠宝首饰行业多次被曝出现质量问题:2010年9月13日,有关部门在其网站发布了对流通领域首饰商品质量进行监测的结果。其中,标称深圳市金尔曼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生产的“LCD”纯银锁(规格:100113005)因“贵金属纯度检测值为主体部分千足银、铃铛内含物为铜合金,与标称纯银不符”被检不合格。去年11月在有关部门曝光的56款不合格黄金饰品名单中,周生生、百利金等知名企业“光荣”上榜;今年2月,中国质检网公布的质量检查结果中,深圳七家珠宝行被指产品不合格。这对整个珠宝首饰行业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拷问;对“珠宝首饰之都”深圳来说,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熠熠光彩下问题不少
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的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剧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名品牌数目也不断增加。如今深圳的珠宝行业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珠宝首饰的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地。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深圳拥有的黄金珠宝品牌包括26个“中国品牌”,13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广东省著名品牌”,全行业自由品牌率达100%,这为深圳赢得了“黄金珠宝首饰之都”的美誉。
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原料来源良莠不齐、渠道无序;行业认证混乱、标准不一;设计创意缺乏,文化底蕴不足;人员流动频繁,管理缺乏规范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成为深藏于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产业辉煌成绩背后的隐忧。2010年11月10日,有关部门通报,周生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生产的“周生生”18K金手链含金量不达标;周大生钻石首饰有限公司生产的“金象珠宝”天然水晶手串实测为玛瑙,而非标称的水晶。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尽管后来周生生公司接受退货,却迟迟不拿出具体行动,反而和消费者打起了“太极”。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内的一些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黄金珠宝行业迅速扩张,产值占了全国消费市场总额的70%,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为了抢占市场,获得高额利润,一些不法商家铤而走险,他们将主意打到了首饰成分上。含金量不达标就是最典型的问题,有些厂商甚至玩起了鱼目混珠的戏法,深圳市金嘉利珠宝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款锆石戒指,实测为合成立方氧化锆,并不是标称的锆石;深圳市信德缘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出品的猫眼吊坠其原材料实测为玻璃猫眼,而不是标称的猫眼。
此外,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管理滞后,生产分包导致的加工环节缺乏监控,也是质量问题出现的另一个原因。黄金珠宝产业是一个依靠精细化管理的产业,一般品牌珠宝零售店都有固定的工厂代为生产加工首饰,但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大,很多品牌企业都以加盟的形式招商扩店,一些加盟商也逐步与部分代工厂建立合作关系,或者通过中间商,借用加盟的品牌平台,私下向代工厂下订单获得廉价的货源。这些代工厂往往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控制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电子商务渠道也恶化了黄金珠宝产业的廉价竞争,加大了质量监管难度。通常情况下,大品牌都有自己的质量检测中心,对贵金属进行质量把关,而钻石珠宝类产品一般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检测。为节约检测成本,抵制电子商务渠道带来的低价竞争,部分企业放松了对质量的监管,从而导致了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行业发展还需整顿规范
针对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内屡屡出现的质量问题,业内人士指出,首先,企业应该摆正态度,严格把好产业链上的质量关。遇到问题时不要一味逃避和推脱,而应该积极拿出诚意和行动,挽回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信心。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监管和整顿。现在珠宝黄金认证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串通国外的检测机构提供具有虚假信息的认证。数量众多的鉴定机构竞争日趋激烈,不经检验乱发证书、虚假评估和无资质开展评估、商家自造假证等乱象丛生,同时所谓的“洋证书”也满天飞。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目前国内珠宝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消除非诚信,才能带来市场的真正繁荣。”
众所周知,金银首饰是一种特殊的穿戴类产品,出现损坏后,很难判定是消费者的人为过失所致,还是其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加之,消费者也往往无法提供损坏现象是由于质量问题引起的相关证明,因此消费者提出的赔偿要求或退货理由就显得相当牵强,此类消费纠纷也很难处理。而且,有的消费者对自己所购的黄金珠宝真假产生疑问时,高额的鉴定费也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目前,黄金珠宝类商品没有三包规定,具体在退货、换货、修理上没有特别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在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有关人士呼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全国性的标准,严厉打击行业内的不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