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文化理财,珠宝收藏投资

千古疑团 秦始皇传国玉玺之谜何人解?

日期:2009/04/09 来源:编辑:
文章TAG:

宝玺传说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11月,末帝李从珂见大兵压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和皇后携传国玺登上元武楼自焚而死,从此玉玺下落不明。

又过了大约二百年不到,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古都咸阳有一个叫段义的古董商,他在城内一家店铺里看到有枚古玺,烨烨有光彩,遂驻足杷玩。

段义虽为商贾,却很有点学识,他见这枚玉玺的螭钮不同凡响,又见玺文如鸟兽虫篆,于是以重金购下。通过店铺老板,段义打听到,这枚玉玺的来历是这样的:河南乡(疑傍咸阳的渭水南岸,笔者考述)乡民刘银材要扩建房舍,他和家人在自己的宅基掘土时,无意中挖到了这枚玉玺,当时已近傍晚,玉玺出土时闪光透亮,人皆异之。段义虽然不识印上的文字,但他猜想这是一件至宝,于是连夜赶到京城,把它交给了礼部的大臣。

第二年,也就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哲宗颁诏,命礼部御史台“以下参验”,对这枚玉玺进行鉴定。

一直到了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经过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大学问家一年半时间仔细研究,考证总算有了结果,这13名官员的奏书是这样写的:

“按咸阳县民段义所献的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有光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玺印上端)有五龙相盘的螭钮,钮间有小孔,用以穿丝绶。又得玉螭首一,白色膏,亦温润,其背亦螭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孔,但无文字,与玉玺大小相同。”

在奏书的结尾一段,蔡京等认为:

“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帝寿昌’者,这是晋玺;曰‘受命于天’者,这是后魏的玺印;称作‘有德者昌’的,是唐玺;‘惟德允昌’者,石晋的玺。只有称‘既寿永昌’者,才是真正的秦玺。今得此宝玺于咸阳故宫一带,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文与李斯小篆的风格正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出鸟迹之法,它跟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今陛下嗣守祖宗大宝,而神玺自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则天之所畀,乌可忽哉?汉晋以来,得宝鼎瑞物,犹改庙改元,况传国之器乎?其缘宝法物礼仪,乞下所属施行。”

在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里,不仅对传国玺下了肯定的定义,断为真玺,而且还建议皇帝举行庆贺大典。

哲宗皇帝接受了这些老学究的建议,并下诏礼部、太常寺“按故事详定以闻”。

礼部官员奏道:“五月朔,故事当大朝会,宜就行受宝之礼。依上尊号宝册议,有司豫制缘宝法物,并宝进入。俟降出,权于宝堂安奉。”

按照传统义规,受玺的前三日,差礼部官员奏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受玺的前一天,哲宗皇帝在内殿不上朝,整天必须吃斋,不得荤食。京城的街口墙上醒目地贴着“天授传国受命之宝”的文告。

迎玺的这天终于到了,一大早,皇宫内的大庆殿装点得金碧辉煌,哲宗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的朝贺。段义身著皇帝亲赐的金织衣袍,手捧披着红绸的金匮,在蔡京等十三名文官的簇拥下,缓步走上殿去。哲宗接受传国玺时,深有感慨地说道:“这枚传国之宝历经劫难,今天终于回到大宋朝廷,这是一种好的兆头。朕御服其玺,世世传受!”

笔者曾看到一个叫“柯林”的网民所发的帖子,他在一篇题为《沧桑世事》中写道,据民国年间,时任蓝田县县长、喜好玉石收藏的童冠文推考,传国玉玺可能被五代的冯道私藏。但是,该网民的帖子无任何出处。

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唐末,冯道事幽州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败后,冯道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掌书记。李存勖即位,以冯道为翰林学士。明宗时任相。冯道历五朝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尝谏诤。晚年自称长乐老。

尽管“柯林”的说法没有来源,笔者亦姑妄存录,以供好事者一哂。

后唐主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等在亡国之际,登玄武楼自焚而亡之时,冯道正是当时的重臣。唐废帝李从珂时,冯道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从珂在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去向,莫非传国玉玺被冯道收藏?这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使他(即童冠文——笔者注)心头为之一震,传国玉玺会不会就在冯道的墓中?这样一想,他心头的疑云便一点一点地散开了,立时感到云开日出,豁然开朗起来,看来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在冯道的墓中。

原来冯道不仅是一个善于观望形势、舍弱趋强、无所建树的大官僚,而且还是一个私藏国宝、老谋深算的人。他把传国玉玺私藏起来而没有献出来,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许即使献出来他也不可能当更大的官了,他深知自己的官职已经够高了,纵使献宝邀功也是白搭,所以便藏了起来。而他死后,却让这稀世珍宝陪伴着他那丑恶的肉体,成为千百年来的一大迷踪。

传国玺印文之四:蓝田县志本

传国玺印文及螭纽版本

查阅《蓝田县志》,其上记秦始皇传国玺之形制,有五个不同的版本。

一为毕景儒本,印文曰“受命之天,皇帝寿昌”。字体与李斯鱼虫篆不类。毕本在印文旁有二行说明,其文引《辍耕录》云:“或谓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谓玺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盖秦别有‘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一玺,又非元成宗时所得。”

二为向巨源本,印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图旁亦有注云:“石得于乾之永寿。高尺,径三寸二分,深八寸七分。容七升二合。无铭识。按此亦吕与叔先生所藏,故入志。”此一版本最为关注者。

三为蔡平仲本,印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图旁无注文。此图与向巨源本接近,但印文篆体不如向本丰满、遒劲,笔划较简,似仿制向本所为。

四为蓝田县志本,笔者翻阅清代旧志时,在方志的扉页上,竟然看到传国玺还有一个版本,故暂时名谓县志本,考其印文,发觉系仿制毕景儒本,现姑妄存之。

五为螭纽本,除去上述的三幅图,县志中还有螭钮一个版本,考其图,与其说是五龙相交,毋宁说是两个阴阳相抱的太极图更为合适。图中有注云:“秦传国玺,以蓝田水苍玉为之,刻鱼、虫、鹤、蟮、蛟龙,皆水族物。大略取此义,以扶水德。秦得蓝田玉,制为玺,八面正方,螭纽。命李斯篆文,以鱼鸟刻之,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或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注文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说明史料源自《太平御览》引《玉玺谱》。

秦始皇传国玺,其形制到底如何?查考资料,参照诸家之说,可得出如下的结论:

玺的材料系用蓝田玉制成。其尺寸,依古制,玺方四寸,钮交五龙(即螭者)。印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中外重大历史之谜图考(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徐作生著)记录作者亲自踏勘历史遗迹,考述历史谜案,解析史上历史悬案,如勾践范蠡被拘的牢狱在淹城,蜀身毒道勘察图录,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迷等。是一部专解中外历史重大悬案的专著。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