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竞技场”、“中国古代龙纹玉造型的玉壁”、“充满动感活力的中国印”、“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当这些元素完美地集合在北京奥运奖牌“金镶玉”上时,你只能用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来描述这项神奇的设计。
金者,坚也。
玉者,洁也。
它象征着只有坚强而纯洁的人才能够登上奥林匹克的最高奖台。
奥运是一场和平的角力。人类本性中的好强、好胜与好斗,演绎为赛场上的更快、更高与更强。这个夏天,中国为全世界提供舞台。一场场激动人心的夺金戏即将上演。
2007年3月27日下午,现代而又古朴的北京首都博物馆大厅内,三块镶嵌着美玉的北京奥运会奖牌呈现在世人面前,又一项充满“中国特色”的北京奥运会艺术作品诞生。这个“金镶玉”的奖牌设计方案凝聚了15位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心血。设计团队主创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一些奖牌设计背后的故事。
是圆的都试过了
2006年1月11日,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征集工作正式启动。中央美院也几乎在同时组建了创意设计团队参与投标,这个团队由美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副教授杭海回忆说,当时学生分了几个组,分头提出创意方向。为此,同学们在创意之初几乎天天泡在学校图书馆里,把所有有关中国文化的书都借来了。
“奖牌一般都是圆的,那我们把圆的东西都尝试一遍。”杭海说,刚开始几乎所有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的圆形物件都被设计团队尝试过了,“铜镜、圆玉都试了,一开始设计的艺术方向是比较多元的。”在众人的努力下,前期共产生了100多个方案。设计团队随后逐步进行提炼、筛选,产生了十几个主要的创作方向。
随着设计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团队中的小组数量不断减少,最后合并为一个。杭海说,这个变化也正好反映出创意方向逐渐集中的趋势。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同一个设计方案上———将玉石嵌入奖牌。
两毫米决定成败
“金镶玉”的创意的确很独特,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是金玉如何结合?会不会过段时间就脱落开来?国际奥委会对此有些担心。
“最初我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有可能运动员一兴奋将奖牌抛出去了,而玉石是很容易破碎的。我们必须克服这个难题,但过程不是这么简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授王沂蓬说。
为防止奖牌破碎,王沂蓬最初请教了许多专家,但得到的答复都是“不可能”。无奈之下,王沂蓬只得带着学生自己想办法,一开始他们制定了四个方案。然而第一次试验从1米5的高度掉落时就碎了,更别提满足国际奥委会提出的从2米高处落下不碎的要求了。
“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属,要防止它掉地上不碎,就必须将振动的波消除掉。”王沂蓬说,数次试验失败之后,他开始考虑在金属与玉之间填充特殊材料,以达到消除振动波的效果。经过与生产厂商反复“讨价还价”,王沂蓬有了2毫米的“发挥空间”。
“奖牌厚度为6毫米,玉石厚3毫米,我问生产厂家能不能加深嵌进去的空间,他们表示工艺是压制成型,超过2毫米的深度很难。后来我建议用‘车’的方法,由于奖牌正面是浮雕,如果车得太深,正面就透了。所以,我只争取到了两毫米的空间,我要在这两毫米的地方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说。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材料填充在金属与玉之间形成缓冲,王沂蓬等人又查遍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资料文献,访遍了材料学专家、玉方面的专家以及雕塑方面的专家,最终选定了一种航天材料。
2006年12月28日,第四次实验前,虽然依然紧张,但王沂蓬心中却有了底。在奖牌下落的几秒内,王沂蓬的眼睛一眨也没眨。在那几秒后,等候在工作室的学生们接到了他的电话:“给奥组委打电话吧,通过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王沂蓬落泪了,他动情地说:“奖牌就算是石头,也该对我们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