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翡翠玉石,中国风采

天下第一赌:和氏璧

日期:2008/06/06 来源:编辑:
文章TAG:

  和氏璧介绍: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代,楚国的卞和得到一块“石头”,从外表看去,这块石头与遍布四野的任何一块石头一样,没有丝毫不同。然而,卞和却以其丰富的识玉经验与胆识认定,解去包裹在外的粗糙表层,这块“石头”的内中一定是前所未见的上乘美玉。

  于是,卞和带着这块沉重的“石头”,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楚国都城,想献给当时国君楚厉王。厉王让身边的高级玉工察看, 玉工讪笑说:“这那里是玉啊,分明是石头。” 厉王以为卞和有意欺骗他,一怒之下,就把卞和的左脚砍掉。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希望重燃,他拖着跛脚,又去进贡此“石头”。新登皇位的武王,指定一位谋士识玉,这位谋士仍鉴别卞和送来的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被判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此时卞和已是风烛残年,虽然仍坚信,自己丢掉两只脚,却没有贡献出去的玉璞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但是普天之下,难遇知音,这份悲戚,又是如何能道得出来?抱着这块“石头”,在荆山之下,他不停地哭啊哭,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血来了。

  楚文王听了他的故事,动了恻隐之心,就派玉工把“石头” 切开看看。一切开,满朝文武全部惊呆,顷刻之间,楚文王便得到一块前所未有的宝玉,而卞和以其一生“赌”得了一个名声,并被加载史册。这块宝玉以卞和之名命为 “和氏璧”,从此流传百世。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战国后期,“和氏璧”辗转流落于赵国的赵惠王手中。秦昭王眼馋不已,日思夜想如何才能到手。后来有谋士如此这般出了一个计谋,秦王听了大喜过望,即派人给赵王送去书信,声称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石头”。

  当时秦强赵弱,赵王不敢拒绝,幸亏有智勇双全的蔺相如。他带着“和氏璧”,凭着智慧,使心存歹念的秦王无可奈何,最后蔺相如将“和氏璧”安全地带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成语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又落到了秦国。秦丞相李斯命人在上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传国玉玺。汉消灭秦国时,秦朝末代皇帝子婴将玉玺献于汉高祖刘邦。从此这块宝玉又成为汉朝历代皇帝相传的镇国玉玺。其后王莽篡夺汉朝帝位,直至汉末三国时,凡是心怀野心、图谋天下的各路枭雄,均千方百计想弄到这块传国玉玺。因此,它辗转流落,频繁地更换主人,构成了许许多多传奇。最后,传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因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打进洛阳,李从珂怀抱传国宝玉火焚玄武楼,玉玺从此下落不明,至今已有千余年。

  和氏璧就是翡翠:

  这块卞和以一生为赌注,最后能见以天下的宝石,到底是何奇宝?是何种玉石雕琢而成,它现又流向何方?翡翠王交给我一份材料,在这份材料,可看出对“和氏璧”研究的方方面面。翡翠王告诉我,他关于“和氏璧”是翡翠的研究成果,最早发布于《北京晚报》,文章一发表,就有几个地方转载。他推断“和氏璧”是翡翠,因为: 

  第一, 春秋时代制玉业已经比较发达,宫廷中有不少相玉高手,但对卞和献的玉璞却没一人能够认识。要是常见的玉,相玉的人哪有不认识的道理?只因为这玉璞与众不同,皮壳紧裹,形状象鹅卵石,又是来自偏远陋地,没有见过翡翠的玉人都不认识,也是在情理之中。

  第二, 当时楚国很是富强,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顺,“蛮夷皆率服”,领地之大,“地方五千里”。因此,卞和获得玉璞的“楚山”、“楚地”,应是纵横五千里范围内的腾冲、缅甸夷地,那里正是翡翠的产区。在传说中卞和得玉璞的地方就是“凤凰栖落”之处。云南瑞丽是孔雀故乡,“瑞丽”即孔雀之意,而孔雀正是古人心目中的神鸟凤凰的原型,卞和到过孔雀之乡云南或者缅甸,并得翡翠玉璞,也是有理有据的。

  第三, 清道光元年(1821年)腾冲翡翠商人玉匠为纪念卞和,建造了白玉真人“祖师殿”。后来,缅甸玉商在缅甸翡翠矿区勐拱也同样造了一座“祖师殿”。腾冲“祖师殿”曾两度被毁,后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及20世纪90年代两次重建,殿中匾额“和璧千秋”,表达了翡翠前辈对和氏璧名垂千古的追怀。对联“不惮梯山求异宝。遍从沧海获奇珍。”及“莫忘逢人轻自献;窃怜抱璞有谁知。”则讴歌了卞和不畏千山万水险阻,翻山越岭,终抵源头获得奇珍异宝——翡翠,同时也对卞和悲惨遭遇深表怜爱之情。腾冲宝玉石协会会长杜茂盛撰联:“谒三代楚王驾毕生相玉真知功灿古今尊玉圣;具一双慧眼创千秋鉴宝伟业名驰中外仰宗师。”更反映了古今中外翡翠玉人对一代宗师卞和无限尊崇的共同心声。 

  从腾冲、缅甸两地于180多年前建造“卞和庙”的事实不难看出,清代的玉人对卞和前来腾冲、缅甸追寻翡翠,并将翡翠琢成和氏璧是深信不疑的。

  第四, 史料和氏璧中只言片语的特征描写说明和氏璧是翡翠。

  (1) 古代把未经琢磨的玉称为“璞玉”。而“玉璞”则是被皮壳包裹的玉,如果皮壳包得很严,只见皮壳不见肉的玉,也称为“璞”。纵观世界上所有玉石,只有翡翠具有完整的皮壳,可以称为“璞”。清代《腾越州志》有“宝以璞来”的记载,这“璞”就专指的翡翠。这与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说的“璞”应同属一个含义。

  (2) 史料对和氏璧色泽的描述有:“正视色白,侧视色碧”、“正视色碧,侧视色白,色混清率”、“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等等。如此之美的视觉效果,只有翡翠才具有。其实在当今的翡翠家族中,色泽质地皆与此相同也是有的,那就是极品“蓝水绿”翡翠,她碧绿如水、绿油如蓝、深不见底,极为珍贵稀少。公元2000年一粒“蓝水绿”戒面在香港以1800万港元竞拍成交,那么一块和氏璧价值连城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和氏璧上有绿有白,且交相辉映,正是翡翠色彩丰富的标志。玉璧曾被王莽姑母摔在地上而未碎毁,这是翡翠坚韧特性的体现。

  也就是上述理由,翡翠王认为最具合理的解答是,翡翠造就和氏璧,卞和无疑是中国“翡翠之路”的开创人。但在当时严格的等级用玉制度和宫廷制玉集权制的束缚和制约下,卞和只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残、抱璞悲歌五十载。年过七旬的刖(断)足老人,最终饮恨辞世。虽幸有和氏璧问世,得以慰籍卞和。但“翡翠之路”,却因此后继乏人,致使中国翡翠文化推迟发展两千年。和氏璧的神奇故事也成了古今中外罕见的千古绝唱。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