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玉雕大师叶金龙
叶金龙是学习建筑出身的,镂空雕刻前人不能企及的“超长”、“超细”和“超薄”造型,巧妙利用玉石独有的巧色,饰以螳螂、甲虫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在北京召开的“人文奥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上,来自台湾的玉雕大师叶金龙做了题为“融入情感 融入生命 ”的发言,作为首次参加内地高级研讨的台湾工艺大师,他的艺术追求、作品风格以及他的从艺经历,给与会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叶金龙28岁那年,经历了他人生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沉重打击。就在那一年当中,他相继失去了母亲、弟弟及年仅4岁的儿子这三个离自己最近的亲人。 叶金龙怎么也无法相信这样的遭遇竟就这样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母亲过世后的半年,他开始思索一个很厚重的命题,那就是人活着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人本身的价值又在何方?他仿佛走火入魔般处在困惑彷徨与迷茫中,刚好这时有一个书法家,说想带他出去走走,叶金龙便开着车跟书法家一起漫游,一次,两人在海边聊天时,叶金龙就发现水里有好多晶莹剔透的玉石、不为人质的玉石,越看越耀眼,越看越着迷,早在上中学时就由于常看画展而萌发过的将来也想做点艺术品的冲动此刻一下子喷发出来。“我要把这些宝石做成真正的艺术品,我要用它们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叶金龙情不自禁地大声说出来,把书法家吓了一跳,他发现叶金龙似乎找到了自己寻觅已久的东西。随即又由衷地感叹到:“你终于找到支点了。不然,我真不知道你怎么战胜这种困境度过这一关,我一直担心你会疯掉。” 很快,叶金龙从对玉石的偶然邂逅到一见钟情,就再也放不下了。
叶金龙出生在台湾的台北乡间,家里姊妹5个,他排行老四。说到由于家里穷而造成的后果,叶金龙竟既无奈又幸福地谈起了他的爱妻。原来,为了与自己喜欢的那个文静秀气的城里的女孩能有更多的交往,他每次约她的时候都根据自己口袋里的少得可怜的钱,计算好当天所需费用既实用又省钱的三个最佳方案供她选择,甚至是几路公交车、到多远的地方、吃哪一家餐厅的饭等详细计划。这样的追女孩子的方式叶金龙说他一直如履薄冰,生怕女孩因此离他而去,但事实上,随着两人的交往,好感的增加,女孩好像并不在意他的贫穷,奇怪的是不知不觉中经常出现了由女孩往里贴钱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还持续到他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六年终于抱得美人归的婚后。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的叶金龙放弃了报酬丰厚的职业和生活,毅然迈进了全新的现代玉雕事业,一心希望成为台湾本土玉石的“火车头”和“犁田者”,并为此上山采矿,下海寻石,搜集大量有创作价值的玉石原石,家人的规劝和朋友的谏助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凭借着他的执着、倔强、灵性及感悟,他用台湾本土花东玉雕琢了一批作品,一些玉雕前辈对他和他的作品也首肯称赞悉心指点并热情鼓励。人们也逐步认同了这位“石痴玉灵”的神来之工。叶金龙坦言玉石坚韧无比,在制作过程中,耗时耗力,必须投入很大的精力和金钱,而对一无资金二无技艺的叶金龙来说,既要拜师学艺,又要设计作品,资金周转不开也是常有的事,这时的妻子便又如恋爱时那样常常用自己的钱贴补他的事业,甚至有时还要到娘家去求援支持他。
叶金龙说自己是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拜师学艺方式上就有所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的玉器从业者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师徒教授的方式局限了玉雕从业者的创新意识,一直存在“师傅教什么,徒弟就学什么”的情况。而叶金龙则独辟蹊径,他先后邀请近10位国内外专家为自己做实践的“陪练”,也就是说,他每次请专家都是让专家陪自己从如何购买原材料开始,整个的过程他都用记录本详细地记录,比如第一次专家师傅带他去买石,并告诉他那块石市值4万,但由于他太喜欢了,最后竟以8万成交,师傅骂他“猪脑啊!”第二次出去是,师傅给他的价是180万,而他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悟性竟以几十万的价格成交,待到第三次的时候,师傅就说他可以出徒了。叶金龙拿出了一本厚厚的记录本,可以看到上面有每一次的交易过程和经验与教训,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还有玉的样片,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
在玉雕设计上,叶金龙也不是按规则出牌,一直在寻求突破,突破传统的束缚,突破习惯思维的局限。他指着一件获奖的作品说,“它的倾斜度涉及到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以及传统技艺中的薄胎技术,做这样的作品是非常有危险性的,因为玉石本身是昂贵的,以往雕刻师都不敢做,因为如果他们失败了,可能一辈子的工钱都赔不起那块玉。”但叶金龙大胆尝试并且成功了。
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跨国公司和台湾商人纷纷进入内地的时候,对艺术不断追求的叶金龙敏锐地感觉到,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转战中国内地,于是他放弃了在台湾当艺术家的富裕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了广东四会。他说,“我想把台湾现有的玉文化带到内地来,我觉得内地的发展时机已日趋成熟。”
但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最初的认知与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四会他的店里,很多人将重点放在对玉材的考究上,虽夸赞他的雕工精巧,但同时也表示这样雕是对玉材的浪费,“很少有人和我探讨作品里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同我谈论材料的优劣,然后计算出它的经济价值。而玉器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它的精神层面的对话,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文化因素。”叶金龙不无遗憾地说道。
叶金龙常与别人说这样一句话:“材料诚可贵,艺术价更高”,看到玉材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塑造成怎样的艺术品。他说:“我的作品首先是一件艺术品,其次才是一件玉件。
叶金龙大师为台湾人,在中国玉雕界享有盛誉,他著有多本玉石方面的著作,善于采用超长、超细、超薄的雕镂技艺,雕琢出薄如蝉翼、脉络凸现的花叶、螳螂、蜻蜓、蝴蝶等作品。此次来昆明是叶金龙在北京、上海玉雕作品展览之后的第三站。
坚硬的玉石也能雕出兰花的薄透、小虫的灵巧,展示了台湾当代玉雕大师叶金龙的作品,让人们见识了中国玉雕创意的诱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