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文化理财,珠宝收藏投资

程淑美:工美大师无奈当商人

日期:2008/05/24 来源:编辑:
文章TAG:

  怕程淑美太忙,忘掉事先约定的采访时间,出发前特意给她又打了个电话。出租车走到半路,记者的手机响了,“您,到了吗?”程淑美的语气中充满犹豫,似乎在担心,这会被误解为催促。听背景声,分明是在街边。整整半个小时,62岁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和她的先生笔直地站在林阴道上,风中的两位老人,就这样等着记者。

  程淑美的“工作室”是小区的一间地下室,不到20平方米,隔壁的大房子属于社区京剧爱好者,票友们正排练,锣鼓点子敲得山响,程淑美只能扯着嗓子说话。

  靠近天花板,扁扁的一排窗户透来正午的阳光,以及外面的空气,白天也得开着日光灯,否则干不了活。谈起这些年在地下两米多的感受,程淑美说:多亏街道的大力支持……从她的语气判断,这间地下室的租金不算贵。而曾经的大师们原本都是设计人员,现在被逼着去当商人,要到市场上去寻找自己设计的作品的销路,程淑美对此亦感慨不已。

 
 

 程淑美

  程淑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工艺美术特级大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的指定传承人之一。1945年生于北京,1962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中国传统艺术——花丝镶嵌,1966年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工艺美术品厂,从事玉雕设计、制作13年。曾先后师从花丝老艺人翟德寿先生、吴可南大师和玉雕四大怪之一的何荣老师。

  其作品特点为:以花丝镶嵌为主,与玉雕等多种工艺结合。把立体造型与传统花丝镶嵌技艺结合,并以人物见长,使作品在传统花丝镶嵌行业中独树一帜。至今从事花丝镶嵌设计、制作及玉雕制作已四十余年,曾被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评为“新产品开发先进工作者”,作品多次获得全国金奖。

  自嘲误入工艺坑

  我在骡马市大街那边的贾家胡同长大。从小喜欢美术,也没人教,我一个舅舅素描很好,新中国刚成立时,通州城楼子上挂的毛主席像就是他画的。舅舅没教过我绘画,但给了我对美术的兴趣。

  1962年,初中毕业,我考进了北京工艺美校,当时工艺美校是新兴学校,朱德委员长来校视察过很多次。学生多是因喜欢美术,想当画家,才考进来的,一看都是玉雕、金漆、花丝镶嵌等,就不爱学了,不少人退了学,留下的就把《琵琶行》改了,叫《误入工艺坑》,聊以自嘲。

  当时学校有车间,带我们的是翟德寿大师,以后下厂实习,我在通县花丝厂干了近一年。1967年,我们还没分配工作,就集体到二轻局去静坐,要求分配工作。造反派给我们每人发一张表,要我们自己愿意去哪就去哪儿。我和我先生就这样去北京工艺美术品厂报到,当时那是个大厂,景泰蓝大师张同禄原来也在这个厂,厂里出过很多国家级工美大师。

  有幸得到何荣大师的真传

  到了工美厂,我要求去玉器车间,因为我学的是花丝专业,没雕塑课,特别想过这一关,因为没有立体造型的基础,做设计很吃力。在车间上水凳干活,又苦又累又脏,一口气磨了13年玉,还当了设计班的班长。

  刚下厂时,仍在“文革”高潮期,只能用玉石雕红卫兵、工农兵和样板戏,红卫兵的造型都是张着胳膊,很费料。我刚下车间时主要做吉祥兽,逐步添加一些人物造型,得到了肯定,不少作品放到了接待室里。

  当时赫赫有名的玉器四大怪之一的何荣大师也在我们组。何先生因打着瞌睡都能设计作品,外号叫 “大海茫茫”,在厂里有专门的工作室,每天徒弟负责沏茶倒水。“文革”时他被揪去班组干活。

  何大师觉得我有悟性,就教我如何做传统题材。随着“文革”高潮渐渐过去,我逐步恢复传统题材制作,是当时第一个这么做的设计师。我没能正式拜何荣为师,却有幸得到了老人家的真传。

  “白兰道路”让工美厂陷入危机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邦交正常化,中国的国门向世界敞开,工美厂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库里的东西全卖光了。那时老外刚刚开始了解中国,可买的东西不多,工美是创汇大户。

  这样维持了一些年,1989年,工美行业受到了冲击,市场渐入低迷。当时要走所谓“白兰道路”,白兰是一家电器厂,通过发展外加工点,扩大了生产规模,工美厂也开始把活儿与技术都交给厂领导的亲戚、朋友,这些加工点很快发展起来,客户资源也被慢慢转移过去了,工美厂出现了危机。

  通县花丝厂,前后还丢过两次黄金,本来就严重亏损,如此更是雪上加霜。我出来得早一点,厂子倒闭时,很多大师都被扫地出门,像张同禄大师最难时,不得不去宾馆找做楼梯和房门把手之类的活。国家级工美大师,几万元就被买断了工龄。

  我出来后成立了工作室,却一个客户也不认识,对市场也不太懂,账上长期只剩1万元,当时真想不干了,好在坚持了下来,这几年情况好多了,总算能维持。

  为何都惦记着挣大师的钱?

  工美原来是外贸创汇的龙头,如今搞外贸的都不找大师,把活交给小厂做,做一车工厂才赚一点钱,全靠低价竞争,大师们原本是设计人员,现在被逼着去当商人。这两年,国家很重视工美行业,带徒有了带徒津贴,可那点钱够干什么?真要带徒弟,你得给工资给奖金,旺季还好说,淡季我们还得养着他们,谁能养得起?花丝行业有两个国家级大师,都收自己孩子为徒。为什么?自家人没工资也不会说什么,换别人哪成啊?我平时就是儿子、儿媳在做,赶上要活急了,就到外面找加工厂。

  做工美,要经常到各地去参展,新产品的研发制作都得自己掏钱,参加展示会,作品卖出去了,30%归办展方,价格不能报高了,否则卖不动,自己还得往回拉。给个荣誉证书,你就得按成本价白给人家留一件作品。有关单位出书介绍大师,编辑和我说,程大师,你这东西好,我们把你的资料翻译成外文,好好介绍一下。结果给了两页,一下就是5000元。

  有的工美大师销路打开了,日子过得不错,但大多数都在维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惦记着挣大师的钱。

  香港首饰花丝工艺多在内地做

  花丝是燕京八绝之一,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就有了,那时工艺比较简单。最早的历史记录出现在唐代,到明代达到最高峰,像明十三陵出土的皇冠,完全是用金丝手工编制而成。清代有造办处,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艺人,所以花丝属于宫廷艺术。而北京又是全国花丝镶嵌行业的代表,外地虽有,工艺远不如京作。国外的首饰行业中也有花丝工艺,但比较简单,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外国的首饰,其实中国花丝工艺从制作到设计都是最好的,香港首饰的花丝工艺大多在内地制作,只是传统花丝中的一些设计相对老气,不太容易配时装。

  花丝最麻烦的是设计,因为要让工人能看懂,比如我做观音像,上面每一个装饰、每一朵莲花等,都要单出一张图,胎还要出石膏模型,可以说,每个新产品都是用石膏和图纸堆起来的。

  一个花丝摆件,设计要3个多月,制作还要1个多月。过去做佛像,开脸都是用金属,效果不好,制作麻烦,我改用象牙,非常受欢迎,现在一般用树脂,也很生动,得到了用户的欢迎,这算是我的一个发明。

  林豆豆收藏了我的《五子拜观音》

  燕京八绝,如今不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花丝刚刚完成北京市级非遗的申请,因为花丝没厂,就像没娘家一样,没人想着去提交申报材料,所以比别的都晚了一步。

  目前用花丝做的佛教用品销路还好,国外对花丝了解不多,多是华人买,此外在日本有一点销路。工美行讲“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因为设计很关键,要找到市场感兴趣的点,我现在也在尝试做一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或者西方人能接受的,比如“圣母像”之类。

  花丝有收藏价值,但现在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多,不少人要作品,却不愿意让我署名。我刚做完的这尊佛像,银铜制品,加上玉石底座,总共才卖10万元,说良心话,真不贵。好多行家都说,你这价格要得太低了,参展了一次,结果没人买,可能是这次来的顾客都不太懂行吧,只能再到别的展会上去试试。

  花丝的原材料贵,今天肯收藏的人不多,林豆豆收藏了我的《五子拜观音》。花丝工艺过去讲“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于那“一截”多长,师父说了算。这还是做活,真要设计,就是干到老学到老,又会设计又会制作,堪称凤毛麟角。如今我的年纪也大了,不知道还能做多久,尽力而为吧。

  ■名词

  花丝工艺

  花丝工艺是用金、银、铜等金属细丝编织、堆垒、平填、镶嵌而成的传统金属工艺,是传统的燕京八绝之一,是中国宫廷艺术的代表。

  战国时期中国花丝已与金银错和镶嵌等工艺相结合。河北定州西汉墓出土的花丝“辟邪”、“群羊”、“龙头”等是最早的实物。明代花丝发展形成高潮,并有不少精品,如明定陵出土的金丝皇冠和凤冠,编织、堆垒技艺精湛。

  花丝以北京、成都为主要产地。而北京花丝多与镶嵌结合,以编织、堆垒见长。欣赏品有炉、熏、建筑、人物、动物等。其中建筑类作品制作较复杂,需运用堆垒、编织、掐丝、镶嵌等多种技法。

  花丝日用品有手镜、烟盒、粉盒、糖盒、酒具、花插等。成都银丝制品无胎成型、结构严谨、纹样清晰,玲珑剔透,富于变化,以平填花丝技法为主。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