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正在升级改造后的“芳华珠宝”选购摄/记者石爱华
摊贩多、环境脏、人挤人,去小商品市场买东西虽说便宜,但整体环境脏乱差,成了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小商品市场、批发市场的疏解、调整转型已经是首都核心区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农贸市场上楼、赢得“京城珍珠第一家”美誉、忍痛关闭水产市场,到,成立设计、定制、鉴定、体验四大中心,这已是36岁的红桥市场第四次转身。这是东城区的商品交易市场中,升级改造成功的案例之一。在非首都功能区疏解的背景下,主动变革的市场才能成为赢家。
疏解腾退300商户3年内撤离个改企优化市场
走进红桥市场,没走几步就能看到外国人在与商户讨价还价。与天坛公园一条马路之隔的红桥市场,一直备受外国人的青睐,营业员也能用简单的英语跟老外侃几句。但老红桥市场的一些低端业态急需升级改造。
东城区商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今,已经有188户约380人迁离了红桥市场。到2017年,或将有300户、600人撤离。这些被淘汰的商户,多是经营低端劣质产品。取而代之的是星巴克、名创优品等品牌店。这也是市场升级改造的一部分——“个改企”。
四次转身农贸市场搬进大楼着力发展珍珠业
红桥市场四层“芳华珠宝”的创始人白茹芳,就完成了从卖塑料盆到销售珠宝的华丽转身。
上世纪80年代,天坛公园东北墙下形成一个5000平方米的封闭式农贸市场,这便是红桥市场的原形。1986年,时年17岁白茹芳从浙江老家来到北京,经过朋友介绍,她在红桥农贸市场内租到一个摊位,卖起了塑料盆。干了几年后,白茹芳觉得卖塑料盆没什么利润,想发家致富还得寻找新的商机。
她发现紧邻天坛给市场带来了很多外国人。“老外很喜欢珍珠,我就想改行卖珠宝。”白茹芳说,当时珍珠刚被允许个人买卖。她想到老家就是淡水珍珠的产地,便看准商机入市,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为了保护天坛公园的风貌,1992年原崇文区政府决定新建红桥市场,将农贸市场挪到马路对面。一座青绿色琉璃瓦顶的市场拔地而起,这是红桥市场的第一次转身。
1995年红桥市场正式开业,白茹芳搬到这里后,租下一个400平米的店面,开始大举进入珍珠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红桥市场也开始大力发展珍珠业,这里的珍珠也因外国人的青睐而名声在外,市场有了“京城珍珠第一家”的美誉。
为打造高端形象忍痛关闭水产市场
了解到,与珍珠同时声名鹊起的,还有红桥市场的水产。它在北京老百姓心里的地位超过珍珠,逢年过节办年货,很多老北京都奔红桥市场。但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海鲜味儿,也给走向高端的市场带来一丝尴尬。2008年市场忍痛割爱,关闭了水产市场。这一度给市场带来巨大损失,但随着管理成本降低,亏损逐渐得到弥补。
奥运年关闭水产市场,虹桥市场继续发展珍珠产业,白茹芳创立的“芳华珠宝”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向品牌化发展。她也慢慢退出一线,聘请专业人士打理店面。当年,“芳华珠宝”接待了多位来看奥运会的国家首脑和名人,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好莱坞明星尼古拉斯凯奇。
成立四大中心打造原创珠宝孵化器
红桥市场的改造没有止步,在非首都功能区疏解的背景下,红桥市场再次迎来变革。从2014年开始,市场逐渐腾退商户,打造原创珠宝设计中心、定制中心、体验中心和鉴定中心。目前除体验中心外,其余的三个中心均已进入运作阶段。
珠宝设计中心是为满足顾客个性消费应运而生的,这里的展厅常年展出设计师的作品,为顾客提供选择。目前已有几位设计师在中心长驻,他们每月可接到约200个订单。“芳华珠宝”市场经理董春利介绍,他们也有自己的设计师团队,作品也会在设计中心展出。
定制中心顾名思义,是将设计变为实物的“施工中心”。目前已经有5家定制公司进驻,实现了统一定价、统一收费的标准,未来其规模还可能扩大;珠宝鉴定中心已运作两年,客户可在此鉴定珠宝的真伪。
四个中心形成一条龙式的服务。了解,在国内珠宝市场中,同时具备四个中心的,红桥市场算是第一家。董春利认为,这种升级改造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一些“以次充好”的商户会被淘汰,对消费者也提供了保障。在这个趋势之下,“芳华珠宝”也进入了高端定制珠宝领域。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红桥市场的“互联网+”项目已进入合作洽谈阶段。明年,红桥市场旗舰店可能上线与消费者见面。他们的目标是在网上“复制”一个红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