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魔法
电影诠释时代,电影中的珠宝则有能力定格时代。是否还记得在电影《红磨坊》的末尾,公爵为取悦女主角沙婷(Satine)而特别送给她的那条钻石项链?这条同叫“Satine”的项链,由澳大利亚珠宝设计师史戴菲诺(Stefano Canturi)设计,镶有1308颗钻石,重达134克拉,也呼应着女主角在戏里为红磨坊“闪亮钻石”的美名。这条项链大量采用了树叶与小型玫瑰的元素,大量的框架则用扭曲的“玫瑰枝条”来表现,仿佛一座精心修剪过的钻石花园。
这条充分利用自然植物为灵感的珠宝作品正映射出当时在法国兴起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潮。巴黎的19世纪末期是一个矛盾的时代。那时,法国经历了普法战争的失败,巴黎充满着一种精神的空虚和浮躁感,整个城市变成了声色之都,而这个时期却是法国各种艺术流派争奇斗艳的时期—“新艺术”就此诞生—钟情于鬼斧神工的自然、悠远亘古的神话,它把风幻化成流动的曲线之美,把花卉、植物、动物纳入频繁使用的有机元素之中,让作品充满了生长和律动的活力。
在电影中,公爵代表了巴黎的声色犬马、颓废空虚,剧作家男主人公则代表了生机勃勃的新艺术浪潮。于是,当我们看到“Satine”项链被公爵戴上舞女的脖颈,剧情人物的冲突和时代的矛盾完全在这条绚丽的项链上得到呈现。也许百年之后这部电影已难寻载体,但记录那一场时代冲突的珠宝却很可能没有发生一丝改变,这也许是珠宝的迷人之处和可怕之处。
诚然珠宝拥有定格时代的力量,它们能够如魔法般让电影语言得以升华,但前提是—必须得找对这些珠宝。相比之下,2012年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对于珠宝的“拿来主义”让很多影迷深表不满。影片中安娜所佩戴的珠宝全部来自Chanel的Joaillerie系列—故事发生的19世纪,比香奈儿品牌的诞生早了几十年。
甚至在安娜和渥伦斯基擦出火花的那场舞会上,与安娜的黑裙搭配的首饰也变成了香奈儿的珠宝项链,而非小说中描写的小花冠。然而,对于电影院中的观众来说,这些既非定制亦非复古款的珠宝显然只会让人频频分神联想到另一位传奇女性和她所处的时代,简直有一种穿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