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身成彩蝶双双舞,地久天长共度。天也助,怀此事、真情世世人皆赋。千秋永铸。自古有痴情,不关风月,是爱字无数。—— 摘于诗集《逝水浮萍》
蝴蝶吊坠 VAN DER BAUWEDE(from 欧致宝)
Butterfly白金戒指 DE BEERS
2013 Blue Book蝴蝶胸针 TIFFANY & CO.
Les Danses Fantasques系列Luda耳坠 FABERGé
舞蝶系列海水蓝宝钻戒 HARRY WINSTON
千年“蝴蝶效应”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终从封建织造的茧中展翅而出,化作一对彩蝶,永远纷飞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这种不灭的重生之美也许是东方的文化韵味使然,也许是佛家轮回思想的体现。从汉代出土的白玉雕蝴蝶玉佩、银质蝴蝶钗等首饰可见,中国人自古就对蝴蝶颇有好感。因“蝴”与“福”谐音,人们甚至在烟袋上挂上“蝴蝶结”,寓福运迭至。
相较之下,到了17世纪,蝴蝶元素才在西方饰品中开始流行。随着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僵硬的亚麻轮状皱领被柔软的蕾丝衣领取代,16世纪厚厚的天鹅绒被轻薄的衣料取代,由蝴蝶衍生的蝴蝶结成了这个时期最潮的元素,女王曾经在其标志性的硬领奢华长礼服上缀满了金银两色,镶嵌名贵宝石的蝴蝶结。
然而,小小的蝴蝶结看尽了朝代的更迭。它走过巴洛克时期,走过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到了20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时期,珠宝设计师开始从自然界中的昆虫、动植物的形态中吸取灵感,经适当的简化处理,重现了蝴蝶的本貌。一战后,随着女性出来独立工作,珠宝设计师也将这种时代现象与蝴蝶联系起来,暗喻女性化茧为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