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代磨碢历程
磨碢即(打磨铊),用【脚踏法】带动安装黑色的是幼磨称「二沙铊」,棕色的是打滑露水称「沙浆铊或露水铊」。采用二沙、沙浆溶入士力胶,加热压制造成圆形的铊状。
现今用沙纸代替——采用不同粗至幼的沙纸,下加海线底造成的铊。作戒指面、方面和角度形的打磨,打磨面表面很细腻,是抛光前之程序。
(六)古代掏堂历程
掏堂即「挖空容器的内部」,用【脚踏法】带动用铁片卷成圆筒状、加上解玉沙桨旋入玉的中间,玉的中间会出现一条圆柱,称宫玉芯。由老师傅振锤拷打振截玉芯来,若振力不足,截不出玉芯来,会令整件玉芯破裂。其后再用弯形的扁状的钉头型铊、慢慢琢磨,挖空玉器的内膛。
现今用钻石细钻筒代替——在钻床安装钻石筒钻出玉芯来。
(七)古代上花历程
上花即刻花或车花,用【脚踏法】带动是用小型的轧碢称为钉头,在被刻的表面研磨花纹。不同粗幼的钉头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中厚缘锐的钉头所刻碾出的线条,往往两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此有人推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过开始使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今玉器车花——采用不同大细的钉头做铊,配合硅钢幼沙桨,称之为「旧车花工」;像古法图车床研磨,手持玉件,因而车花受空间所局限。直至钻石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普及。刻玉需讲求耐力及速度,吊钻马达利用1/4匹主轴配大轮,带动细轮,高速传送给软喉(威吔)动力,索头配上不同型态的钻石针,随意灵活地移动雕琢,大型玉刻摆件起源于使用钻石针开始,车床空间有限,以致难以用手持玉材,而钻石针刻花则称之为「新车花工」。
(八)古代打钻历程
打钻即钻孔,施于雕刻镂空花纹的玉花件的重要程序。用【自转法】利用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左手握着玉件,将杆尖所嵌的金钢钻押着玉件,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带动轧杆来回的旋转,就可以把玉件钻出一个圆洞了。如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玉器等。
现今用钻石吸筒代替——在钻床安钻石吸筒钻出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