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雇佣制
“有人可能3天都撑不下来就想跑。”在上海奢侈品最为集中的南京西路的范思哲门店店员Sunny感到前所未有的累。培训复杂又细致,要知道产品的卖点、品牌的历史。顾客一开腔,就要能接话。顾客是内向还是外向、有主见还是没主见,都要能迅速判断出来。
艰苦的功课也会有回报,销售指标完不成的时候,Sunny就打电话向顾客朋友求助,对方竟真的一下子买下了5万多元的衣服。
虽然薪水涨到了每月4000~5000元,Sunny却开始厌倦繁琐的销售、客户维护、产品质量检验、柜台布置等工作。于是他继续跳槽,直到迈入一线的奢侈品行业。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与品牌直接签劳动合同的,这与他是上海人有一定的关系。而他许多来自外地的同行朋友却没有相同的待遇,劳务派遣,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奢侈品业内人士透露,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后,有的品牌会注册为“贸易”公司,而有的则注册为“零售”公司。进中国之初的试水阶段,即使是顶级的一线品牌,都会以较少的成本先注册个“贸易公司”,业务发展起来了再做其他打算。由于贸易公司不能直接雇佣店员,这些公司就不得不把人力资源业务委托给劳务派遣公司,店员们也就不得不和劳务派遣公司打交道。
品牌的直接雇员往往会享受全面的福利待遇,而“派遣工”在早期常常拿不到住房公积金,福利也采用更低的标准。
销售额压力“拿命换钱”
已经当上店长的Rita现在在一家二线的奢侈品男装门店上班,店里最便宜的鞋子也要4000多元一双。店里并没有那么多客流,但店员们一分钟也舍不得离开,每天每人的销售额必须达到5万~6万元,才能完成指标。
诱惑是巨大的,如果每人每月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就能拿到1.7%的高额提成,加上底薪,每月就能拿到2万元;完成80%的任务,提成就变成了1.4%~1.5%;完成60%,提0.85%——这是底线,低于这一数据,就别想拿提成了!
巨大的刺激和压力让店员近乎疯狂
一般的奢侈品门店一共只有十几个店员,除了店长、副店长,平时店里保持4名店员的状态。
业内传言,一个意大利奢侈品牌在南京西路的旗舰店,在全国所有奢侈品门店中的销量都是数一数二的,每月达1800万到2500万元,但始终保持着十几个店员的规模。店员的月收入从1.4万元到2万元不等,远远超过了业内平均水平。
“如果增加店员,销量并不会再上去,但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就变少了。”Rita说,在奢侈品门店工作,最大的痛苦就来自于业绩的压力。
按理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一定年限后,公司就要和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目前行业里的潜规则是唯恐成为员工“养老院”,不怕高频率的员工换血,怕的是门店里的员工越来越懒。有些品牌区域经理或店经理会想方设法苛刻对待老员工,迫使他们提前离开。
让奢侈品牌们畏惧的是欧洲工会,品牌一旦怠慢了员工,就会惹上麻烦。有时会被狠狠处罚,得不偿失。而在中国,快速消耗年轻店员的青春,或许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作者:卢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