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产品质量问题,似乎是一个“阳光”难以照到的地带。因为鉴定费用高昂,消费者想要判定珠宝真伪并非易事。
因此,在珠宝维权的过程中,消费者处于完全的弱势地位。而此次“周生生”含金量不达标的事件,也再次给消费者敲响警钟,即使对有鉴定机构认证的首饰也不能掉以轻心
近日,一则“周生生18K金手链被检测出含金量不达标”的新闻在珠宝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周生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市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如何退款进行了紧急磋商,如果个别消费者对买入的18K金手链(非镶嵌)仍有疑虑,可由即日起至2010年11月30日止,凭本公司‘货品保证单’连同货品到本公司内地分店退回。”
“即使周生生出面澄清,这只是部分现象。但是这万分之一的出错几率对消费者也是损失啊。”一位消费者向《法治周末》记者抱怨道,“连周生生都不能信任,那我还能相信哪家珠宝品牌?”
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也反映了珠宝行业的乱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首饰、工艺品行业共接到投诉4852件,其中质量问题2981件,占到首饰工艺品行业总投诉数量的61.43%。
“不仅仅是黄金有问题,翡翠、钻石、玉器、珍珠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鉴定证书五花八门
记者发现,大多数消费者是根据品牌来购买珠宝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珠宝附带的鉴定证书”。一位在珠宝业工作了十余年的业界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并不是每一块珠宝都要求附带鉴定证书,但大型商场里的珠宝市场及专卖店操作规范,而且很重视珠宝玉石首饰的质量问题,从这些场所购买的珠宝类产品多半带有证书,消费者可以从这些证书来判断珠宝的质量。”
“现在黄金珠宝的证书太多了。”上述人士表示。据他了解,目前黄金珠宝市场上各种鉴定证书五花八门。且对于珠宝证书的权威性,众多商家的口径不一,甚至相互矛盾。有的商家声称,在本地买珠宝应该要当地的鉴定证书。而有的则表示,只有“国字号”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最有权威;有的销售人员甚至告诉记者,商家花钱买证书根本就不管什么权威性,谁家的鉴定费便宜就用谁的。
“的确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统一标准。”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工程师沈美冬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
记者从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处得知,市场上珠宝行业的鉴定证书都是由鉴定机构签发的。鉴定证书的信用高低,主要是看这些鉴定机构的资质。中国目前鉴定机构的资质要求主要有三种类型:计量认证CMA、审查认可CAL和实验室认可CNAS。
计量认证CMA是中国珠宝鉴定机构设立的必备资质。就如同有了卫生许可证才能开办饭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在中国内地设立的珠宝首饰鉴定机构必须拥有CMA认证才能开展日常业务。
审查认可CAL,又叫授权认可,由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对鉴定机构的综合水平进行审查。若通过审查,则授予鉴定机构CAL资质。沈美冬介绍说:“CAL是各级政府授予的资质,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和权威。”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北京,在国家级别的首饰行业鉴定机构中,拥有CAL资质的只有两家。
最后一种是实验室认可CNAS。CNAS是各实验室自愿参加评定的。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宝石系专任教师裴景成告诉记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人员,仪器,设备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达到了这些规定,才能颁发CNAS证书。”
若鉴定机构被授予了这些资质,则在它们出具的鉴定证书中会标识出来。比如在业界享有盛名的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它出具的证书上就有“CMA,CAL,CNAS”三种标识。
“目前珠宝首饰市场上还没有哪一家鉴定机构的证书是公认最权威的。”沈美冬总结道,“并不是说国家的就一定比地方上的权威,政府授权的就比实验室认可的信用程度高。消费者在评价一个鉴定证书的时候,当然应该先看鉴定机构的资质,CMA,CAL,CNAS三证都有固然好,但只有两证或一证的也并不意味着资质不够。”
产业链藏有“猫儿腻”
“珠宝行业水太深”裴景成向《法治周末》的记者说道。
“用黄铜充当黄金,塑料填充玉石,天然水晶中混入合成水晶,这些连消费者都已经知晓的造假方法已经太过时了。”裴景成说。
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湖北省珠宝质量监督检验站),发现的确存在这样的案例。天然的蓝宝石是没有“砒”这种化学成分的。为了降低成本,早期的珠宝商都采用体处理的方式添加“砒”,鉴定机构一下子就能检测出来。后来,为了躲避监管,珠宝商又发明了更为先进的“表面扩散处理”,改变了钻石的结构,使得蓝宝石看上去颜色更为均匀,鉴定机构一开始根本检测不出来。
“当然检测机构也在不停地改进技术,珠宝商永远在暗地里同这些鉴定机构‘斗争’。”裴老师感叹道。
在销售领域,为了能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卖到更高的价钱,珠宝商“无所不用”,模糊定名是其采用的最惯常的手段。
“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在标注中没有标明‘处理’二字或处理方法。对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商业上称为B货)或经染色、漂白、充填处理(商业上称为B+C货)的翡翠未标明处理方式,当作天然A货翡翠出售。”一名在云南从事了多年旅游珠宝行业的人私下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
而在售后环节,珠宝商也经常敷衍消费者。记者经调查得知,面对退货的请求时,很多珠宝商要求消费者首先需将饰品送到国家承认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而检测费用较高,是大多数消费者放弃索赔的一个原因。
北大宝石鉴定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珠宝鉴定的费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珠宝种类都会导致鉴定价格的不同。最普通的物件,比如一个价值300元左右的银器,在北大宝石鉴定中心的收费是50元。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湖北省珠宝质量监督检查站),最普通的一个物件的鉴定费则要100元。对于那些极其珍贵的物品,收费则更为高昂,如和田玉是每公斤100元、田黄则是1每克10元。
消费者维权不易
500元的一个玉镯,鉴定费就要100元,消费者还有多少求偿的积极性?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制度,的确是应该由消费者出具相关证书。但若是最后官司赢了,鉴定的费用应该由商家来承担。”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顾问邱宝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涉及到具体赔偿数额,“若是鉴定出来商家的确卖了假货,消费者可以要求购买货物价值一倍或两倍的赔偿。”邱宝昌解释。
“这里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实际含金量与说明书上所标含金量的差异较大,超过了检测误差的许可范围,且消费者能够举证证明商家是故意欺诈,可以定性为‘以次充好’,商家需双倍赔偿;但是如果两者差异不大,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退货并赔偿差价,但不能要求双倍赔偿。”邱宝昌继续解释道。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因为相信鉴定证书而购买了假珠宝的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向鉴定机构进行求偿。但是,邱宝昌提醒消费者在求偿前必须先查明原因。一般来说,鉴定机构如果出具虚假鉴定,则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可以选择任意鉴定机构或者商家为被告。但是如果是因为鉴定机构过失或者是技术因素导致鉴定结果出现偏差,则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