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彩陶壶上腹部装饰着马家窑最具特色的漩涡图案,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弧线起伏双转构成锯齿状的纹样,犹如漩涡平静后微波泛起的层层涟漪在风中飘荡。梁志伟仿佛可以感觉到五千年前的古代先民们在野外紧张地狩猎后回到岸边,望着河里的涟漪清洗猎物升起炊烟的平和气氛。于是他让古玩商挑走几件赝品,其余的一律照单全收。
当时,上海市场上很少有人会一下子买那么多彩陶,梁志伟此举在圈里引起了轰动,很快又来了几位商人,也将几年收来的彩陶卖给了梁志伟。这样短短一个多月里,梁志伟就收进了三百多件马家窑彩陶。经过精心筛选后,他留下了两百多件精品,其余让给亲朋好友分享。他知道如果当时自己没有留住这些彩陶,它们很可能就会流失到海外。与其那样,不如自己先将它们保存起来,边收藏、边研究,等待有朝一日,再将它们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永久地展示出来。
如今梁志伟的马家窑彩陶藏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可与上海博物馆媲美。自然而然的,他也成了我国彩陶文化研究的先行者。
彩陶第一代研究者
亲手触摸到彩陶后,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的美妙。一天梁志伟正用水清洗彩陶,陶胎突然发出“吱吱吱”的声响,持续达几分钟之久。一开始梁志伟惊呆了,过去他清洗陶瓷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再一看陶罐上的水分很快就被陶土吸干了,他这才明白过来,那是陶器吸水的声音。
原来这些彩陶被深埋在西北干燥的黄土层里,长达4000到6000年之久,水分几乎都被泥土吸干。纵然当年盛过水,如今陶器的表面也早已干燥风化。因此如果往老彩陶上洒水,水迹会瞬间消退,而如果被灌水,陶胎就会发出吸水声。这也是鉴别彩陶新老的一个重要手法之一。
更令梁志伟痴迷的是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所谓“文以载道”,梁志伟认为,在造纸术之前的大半部华夏文明史,正是靠“陶以载道”。这彩陶之上每一笔每一划中的文化意蕴,诱惑着梁志伟以及一代文人收藏者。
“如果鲁迅、郭沫若还在世,他们一定会研究彩陶,只可惜考古学家1923年才发现马家窑,那么就由我们当这第一代的研究者了。”梁志伟认为这将最终催生一门新的学科“彩陶学”,而它所探究的正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而这个源头之一便是母系社会对生殖的崇拜。梁志伟所收藏的马家窑陶壶,大多胫部撇口,腹圆如球,如同孕妇滚圆饱满的腹部。而彩陶上常见的纹饰中也出现了大量象征繁殖的图案。比如河塘里繁殖力极强的青蛙,演变成了彩陶上最有灵性的蛙纹图案,最后又省略掉蛙头,抽象成“W”形的几何图案。此外,由葫芦演变出的网纹、象征生命律动的旋纹和水波纹也都是马家窑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