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玉雕大师作品升值潜力巨大
它们来自宫廷,曾经一度是达官贵人的专属用物;
他们过去一直被叫做“匠人”,人们只认识从他们手中诞生的巧夺天工之物,却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愿为它们一掷千金,而对于当代那些同样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大师及其作品,却视而不见。
“目前,当代玉雕大师们的作品严重低于它应有的价值,很多玉器收藏爱好者存在一个误区,他们只看重石材的优劣,而忽略了玉雕作为一件艺术品应有的艺术价值。”经常举办玉石雕刻作品展的策展人刘灼说。
当代大师 渐行渐远
“玉雕这个行业实在太苦了,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手艺。”当代著名玉雕大师宋世义在接受北京某媒体采访时说。
当代玉雕大师是指由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在世的还剩十余位,且年纪较大,最年轻的也有六十三四岁了,七八十岁的不在少数,像宋世义、李博生、王耀堂、杨世昌、郭石林等知名大师都在六七十岁左右。
“玉器雕刻对眼力和体力要求较高,尤其是非常精细的雕刻,随着大师们逐渐老去,创作不会再有增加。大师的有效创作时间不过二三十年,这还得说身体好的,他们一生大的作品不过十来件。”北京玉器厂厂长刘继庭慨叹道。
手工艺行业都是靠师傅带,上世纪70年代还有玉器学校,如今早没有这样的学校了,而且很多人中途转行,因为学习过程太苦了,出成绩很慢,成为大师更是没有几十年功夫不能练就,所以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玉石雕刻。宋世义从事玉雕行业近50多年,他从十六七岁随师傅学艺,先是在工厂中学习,然后才进的工艺美术学校,35年后成为一代大师,擅长雕刻各种人物,在南北方玉器界享有盛誉。
“玉器雕刻行业除了学习过程艰苦外,还需要特殊的灵感,有韧劲、从心里喜欢玉器雕刻的人才有可能修成大师,培训100人,能学出来的只有20%,而这20%中能成为顶尖大师的更是微乎其微。”刘继庭说。
正是因为如此,玉器雕刻存在后继无人的危机,有些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所以,刘灼相信,大师作品的价值回归只是个时间问题。
材料有价 工艺无价
“著名当代玉雕大师郭石林的家坐落在一片很破旧的红砖楼里, 没有车没有房,靠外出给人打工为生,尽管被称为大师,月收入却很低。与当代陶瓷大师相比,人家不仅有房有车,而且还是好房好车。同样是国家级工艺大师,只有玉雕大师最苦、最累,但待遇却最低。因为大家看重的是玉石材料,而大师们的创造力却被严重忽视。”刘厂长无奈地说。
“由于玉雕原料非常稀缺珍贵,所以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这方面,而我认为大师更稀缺,他们不在了,玉雕工艺就绝迹了。原材料有价,工艺无价,二者结合才能产生更高附加值。”刘灼解释道。
长期以来,人们对玉本身的材质看得太重了,过去,玉都是宫廷等达官贵人才能拥有的,过去的玉雕大师都被称为匠人,人们只对雕刻成的玉器感兴趣,而对于是谁做的从没人关心。现在,老百姓有钱了,开始玩玉,但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惯性思维却导致了今天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未被关注起来。
“重材料不看工艺”一直是近年来玉器市场存在着的怪现象之一,的确,不可再生的玉石资源越来越少,采一块少一块,面临枯竭,但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玉石只是自然界无生命的物质,经过玉雕大师的“点化”“才能成为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会说话”的艺术品。哪怕是一块普通的材料,经过大师的巧用料,也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无价之宝。王树森,老一辈玉雕大师,他曾经在废料堆里挑了一块锖色玛瑙料做了一个龙盘,边上是灰色的,底儿是白色结晶体,他巧妙地将中间的一层薄薄的蓝色雕刻成一条龙,后来这件作品被国家收藏了。
未来潜力 待采金矿
百盛五层大厅里人来人往,前来参观“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品展”的人无不惊叹于每一件展品精美的雕刻技艺。“一对来自哈尔滨的夫妇在听说该展览后,连夜坐火车赶来,他们是玉器收藏爱好者,是目前少数能看到当代大师玉雕作品未来升值潜力的藏家,他们一口气买了四件当代知名大师的作品。”刘灼介绍道。
“目前,只有很少先知先觉的藏家介入到当代玉雕大师作品的收藏中,随着大师们年事已高,作品越来越少以及材料的稀缺,而喜爱大师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当代大师的作品一定能升值,现在它们就像是‘尚未被广泛开采的金矿’一样,让人期待,让人惊喜。”刘灼肯定地说。
“上世纪80年代末,白玉每公斤的价格是200多元,现在50万元一公斤,经过大师之手雕刻而成,它的价值可能翻两三倍,甚至几十倍。过去的玉雕作品是公家统购包销,现在是全民玩玉,80年代宋世义的作品如今翻了两三倍。”刘继庭接着说。他的作品“四大佛山”卖了80万美金。
尽管现在大师的作品已经有所升温,但是他们的价值还没有被广泛认识,毕竟真正懂玉的人还是不多,原料的价格经过这几年的宣泄,已经被炒得很高了,而人们对大师作品的艺术价值认识却没有随着原材料水涨船高。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石雕刻艺术品的创作价值,大师们的作品在今后还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