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又称搬指或班指,源于古代“揲”,《诗经》中曾有“童子佩揲”之语,《说文》云:“揲,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系着右巨指”。可见扳指的用途早就为人们所熟知,即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用具,多以象骨制成。
我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内出土了一双玉扳指,高38毫米,直径24毫米,壁厚0.4毫米,这一实物的出现,证明了早在殷墟武丁时期我国已出现了扳指。
至满清入关前,东北女真、满洲军民通常用鹿骨扳指,满语叫“憨得憨”,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的为贵,满族善于骑射,以骁勇善战定天下。入关后,清帝顺治、康熙、乾隆等不忘祖制,多次到木兰围场狩猎习武,而扳指作为拉弓射箭扣弦所用之器被经常使用,同时扳指的装饰作用也逐渐形成。由于清代皇帝们十分喜爱扳指,为奉迎皇帝的喜好,王公大臣乃至地方官员们,纷纷将各式扳指进贡宫廷,有的还在扳指面上雕刻“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纹饰,这在乾隆年间十分风行。
自清乾隆、嘉庆以来,由于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扳指实用性逐渐丧失,演化为一种饰物,制作愈发精益求精,材质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珊瑚、玛瑙、水晶等宝玉石类,也有金、银、铜、铁等贵金属。不过在清朝最讲究的扳指是翠扳指,一件完美的翠扳指完全是身份的象征,并极容易而自然地显露出来。据记载清末内务大臣世续,常坐在隆福寺或护国寺的珠宝摊上,举着手说:“我这扳指是一万两银子买的,你们瞧瞧翠好不好?”可见其珍贵。现在我们见到的翠扳指品质参差不齐,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的两只翠扳指,虽是满绿,但中份较新,颜色娇嫩,称不上极品。首都博物馆也展出一满绿的扳指,比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两只品质要好些。现今,古老翠绿的翡翠扳指以其完美的品质及数量稀少而备受收藏家的喜爱,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于1999年10月在香港拍卖了一只全绿扳指,以1850万港元成交。
翎管是清朝帽顶上插翎子用的饰物,翎子是划分品级的标志,翎管是翎的附属品。翎管呈圆柱状,一般长约70毫米,直径15-20余毫米。圆用以连接帽顶。圆柱下部中空,用以插翎子。翎管的质地有多种,但以翠翎管最名贵。《清稗类钞·豪侈类》说荣禄“所用翡翠翎管表里莹澈,自外视翎毛纤发毕睹,盖玻璃翠也,价值一万三千金。”由此可见,荣禄的翠翎管是一只翠绿老玻璃地的极品,价值不菲。
翠翎管存世不多,老种翠绿者更是稀少。老翠翎管制式一般较为憨厚,尤其以鼻儿方正宽大、管身上下粗细相近为特征。翎管虽已不再使用,但仍有人将其作为艺术品加工制作,此类翎管一般质地优良、工艺精湛,价格同样不菲。
龙钩就是革带钩,是古代束腰用大带上的连接物。因为弯回来的钩多是做成螭首,螭是传说中无角的龙,螭首像龙,因此就叫它龙钩。从正面看,龙钩分两部分:龙身及龙首。龙身为爬着的蜥蜴,在玉器上称之为螭虎,龙首为螭首。从侧面看龙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透空雕螭虎、螭首的层面;下层是底板,用以连接螭虎和螭首;在底板下有一蘑菇状钮,用以连接丝带。上层一般是翠色或翡色,下层一般是白色或淡绿色,这与翡翠的颜色呈条带状分布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其工艺特征,尽量将绿色呈现在表面。上层的螭首及螭虎多采用透空雕的技法,使得龙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翡翠龙钩的使用始于清朝,均为螭形钩。在清朝,翡翠龙钩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也是身份的标志,所以达官贵人趋之若鹜。